谷歌在近日舉行的I/O開發者大會上發佈瞭全新的移動操作系統Android L(開發者預覽版),相對於上一版本來說,Android L最為明顯區別的就是采用瞭全新的設計語言Material Design。根據谷歌的介紹,未來他們將會在Android、Chrome OS和Web端統一采用該設計語言,從而為用戶打造“一體化”的使用體驗。
國外科技媒體PhoneArena日前發文對谷歌近年來的發展策略進行瞭分析,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一體化”使用體驗已經成為全球科技行業的一大發展趨勢,尤其對於那些擁有多條產品線的廠商來說,都在致力於為旗下的手機、平板和PC等產品的用戶打造更為統一的使用體驗。谷歌也不例外,隻不過該公司“一體化”體驗戰略的出發點是Android手機而已。
實際上,第一個采用“一體化”戰略的是開源廠商Canonical,該公司在2012年發佈瞭Ubuntu桌面系統,隨後又在2013年發佈瞭Ubuntu手機操作系統,從而將該系統的覆蓋領域從PC擴至手機和平板。盡管將智能手機、平板、PC和電視等設備整合到一個平臺中的創意由來已久,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傢廠商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但不管如何,Ubuntu算是率先邁出瞭第一步。
微軟在Canonical之後公佈瞭自己的“一體化”戰略,當時該戰略還引發瞭較大的爭議。微軟希望能夠通過全新的Metro UI(如今的Modern UI)來統一旗下的所有設備,這一設計語言隨後也成為Windows Phone和Windows 8的“共同核心”。不過,Modern UI的發展之路並不順暢,到現在還有許多批評之聲,尤其是在其出現在桌面端時更是被廣為吐槽。與此同時,為瞭營造統一的應用生態系統,微軟在數月前發佈瞭新的通用型應用開發工具,試圖把桌面PC、手機和電視(Xbox)這三塊屏幕整合在一起,並通過雲端服務將它們打通。鑒於微軟的新任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一直非常看重雲計算業務的地位,所以微軟未來的發展策略可能會與谷歌有更多的相似之處。
對於另一傢科技巨頭蘋果來說,盡管其宣稱並沒有將iOS和Mac OS融合在一起的計劃,但蘋果向來都不按常理出牌。iOS和Mac OS可能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會獨立運作,但兩者之間的協作肯定會越來越緊密。在6月初召開的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蘋果推出瞭名為Handoff的工具,該工具的功能之一就是能讓用戶在iPhone、iPad或Mac上執行任務時進行無縫切換,同時還可以通過Mac來接打電話以及收發短信。此外,讓人頗感意外的是,蘋果此次竟讓非常“大度”地將Handoff開放給第三方開發者,所以盡管蘋果並未正式公佈自己的“一體化”戰略,但實際上已經開始在這一方面進行積極佈局瞭。
谷歌的玩法:Android和Chrome OS
谷歌的“一體化”道路走得並不順暢,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的Android主管從安迪·魯賓(Andy Rubin)正在過渡為桑德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同時也與聯合創始人拉裡·佩奇(Larry Page)在2011年重新出任公司CEO有關。根據《商業周刊》的報道,時任Android主管的安迪·魯賓反對佩奇的“一體化”策略,一直將Android部分以較為封閉的狀態在谷歌內部進行運作。2012年,皮查伊的團隊針對Android開發瞭Chrome瀏覽器,佩奇希望魯賓能將谷歌的產品整合到Android之中,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Android的原生應用開發上,魯賓對此並不統一,所以隨後辭去自己的職務,而皮查伊開始出任Android和Chrome兩個部門的主管。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Android開始真正“崛起”,從瀏覽器、日歷、鍵盤和相機等原生應用都開始被打上谷歌的“烙印”。與此同時,Google Play服務也開始進入蓬勃發展階段,這種運作模式增強瞭谷歌對Android的控制,同時也大幅提高瞭用戶和開發者對Android的黏性。在魯賓掌管Android部門時,他的構想是讓Android從移動端直接跳躍至桌面PC端,但是皮查伊卻並不這麼想,他在接手Android部門之後首先做的就是叫停瞭魯賓的相關計劃,而是大力推行Chromebook。目前還很難判斷哪種做法是正確的,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搭載Android的筆記本是否會受歡迎,但至少Chromebook目前已經得到瞭大部分消費者的認可。
在Chrome OS取得成功之後,問題就出現瞭,谷歌是否或者如何將其與Android進行整合呢?這個問題在今年的谷歌I/O開發者大會上有瞭答案。皮查伊在大會的主題演講上展示瞭可以在Chrome OS上運行的Android應用,很明顯,皮查伊計劃讓更多的Android應用支持Chrome OS,隻不過目前谷歌在這方面的嘗試還比較謹慎,至於未來兩者會不會“合體”,如今還不得而知。
實際上谷歌沒有必要非得把Android和Chrome整合在一起,隻需要讓旗下的服務都同時支持這兩個平臺即可。微軟正在統一Windows和Windows Phone,Canonical正在統一Ubuntu和Ubuntu Touch,蘋果盡管沒有可以去統一iOS和Mac OS,但是卻在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對於谷歌而言,或許也應該像上述公司一樣把Android和Chrome OS統一起來,但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因為這兩個系統都不是谷歌最為主要的平臺,而谷歌最重要的平臺實際上是Web,這也正是谷歌為何會讓Android和Chrome獨立運作的原因所在。
所以說谷歌在本屆I/O大會上仍然未將Android和Chrome OS整合在一起,而是推出瞭全新的Material Design設計語言,盡管主題演講中主要介紹瞭Material Design在Android L中的使用,但其實這隻是谷歌未來產品設計策略的一個部分而已。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則是其在去年I/O大會上推出的Polymer設計項目,佩奇在谷歌應用的設計風格統一方面已經獲得瞭成功,如今他還想通過Polymer把更多的Web應用聚合在一起。皮查伊顯然深諳此道,他不僅在今年的I/O大會上展示瞭跨平臺的Chrome應用,同時還展示瞭Android L對Web應用的支持,所以谷歌並未想要整合Android和Chrome,而是在試圖統一Android和Web的設計風格,因為他們很清楚對於谷歌來說,最重要的元素實際上是“內容”。
內容為王
谷歌一直是一傢比較關註Web的公司,而Web實際上是不需要進行整合的,因為它本身就是資源聚合的產物。包括谷歌在內的多傢公司已經從推動HTML5發展以及支持更為復雜的Web應用中獲益匪淺,以Chrome OS為例,該系統原本就不是一個傳統的平臺,而是一個系統級別的瀏覽器,同時Chrome的瀏覽器及應用目前都已經支持多個平臺,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再將其與Android整合在一起,那麼此時最為重要的自然就是內容瞭。對於Web來說,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統一的設計語言,Web設計也在一個幾乎毫無限制的環境下肆意生長,而谷歌則試圖通過Material和Polymer來限制這種發展,進而一統Web設計大潮。
據透露,谷歌目前正在研發一個名為“Project Hera”的項目,該項目將會從根本上打通移動應用和Web應用之間的屏障,其研究成果已經從Android L的“最近打開的應用”中得到瞭體現,其中新的選項卡將會深入到應用層,比如將Chrome標簽和搜索結果分離為單獨頁面進行顯示,方便用戶進行快速切換。微軟的Windows Phone 8.1也加入瞭類似的功能,將IE標簽整合到多任務管理菜單中,隻不過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那就是谷歌搜索。
毫無疑問,谷歌搜索在Web端的覆蓋面是無人能及的,比較困難的部分是如何覆蓋更多的移動應用。實際上谷歌一直在努力讓自己的搜索業務向移動應用領域擴張,但進展一直比較慢。最近谷歌已經將其應用內搜索業務對語言的支持從以前的英語增至多種語言,如果該業務進展順利話,那麼內容將會是谷歌未來最為關註的元素。不管這些內容是來自原生應用還是Web端,不管是來自Android還是iOS客戶端,兼容性極強的Chrome應用都將讓谷歌搜索抓取到這些內容。如果谷歌能動員更多的開發者使用Material設計理念和Polymer,那麼Web內容的風格也將會趨於統一,到那個時候,谷歌就真稱得上是“一統江湖”瞭。
當然,谷歌自然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使用Android,但這對於谷歌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Android僅僅是谷歌服務的一個入口而已。谷歌服務讓谷歌能夠對用戶的行為進行學習,而谷歌掌握的用戶信息越多,就能從廣告方面賺取更多的錢。另一方面,谷歌越瞭解用戶,就越能為其提供針對性極強的內容和服務,而在提供這些服務的同時,用戶也為谷歌帶來瞭實質性的利潤回報。
更為重要的是,“內容為王”的趨勢正在形成。隨著智能手機的高速發展,大部分內容被鎖定在應用之內,而應用又被鎖定在平臺之內,所以許多信息的開放度已經大大折扣,它們隻會在特定的渠道內被共享。Web鏈接為應用提供瞭信息共享渠道,這也讓傳統的內容訂閱模式變得無關緊要。在新的數字化時代,數據已經不再是商品瞭,真正有價值的資源是與用戶之間相關性,而要想改進這種關系,就需要與數據進行交互,這正是谷歌計劃要做的事情。
既然內容變得比應用本身更重要,那麼就沒有必要對平臺進行整合瞭,因為數據已經是免費的瞭,這也正是今年的谷歌I/O大會的主題之一。盡管Android開始進軍可穿戴、Chrome、電視和汽車等領域,但是谷歌仍然堅持“手機為先”,也就是說所有的服務都是從手機端開始的。不管是可穿戴系統Android Wear還是車載系統Android Auto,它們最終都將用戶引導Web端,而不是谷歌的Play商店,這一點與蘋果形成鮮明對比,後者通常會把用戶引向iTunes,而iTunes則會把用戶鎖定在蘋果的生態系統之內。
當然,如果你願意通過Play商店將自己鎖定在谷歌的生態系統內,谷歌肯定是不會說“不”的,目前用戶即便未在Play商店中購買任何內容,也一樣能夠享用谷歌所提供的免費存儲空間(1000本電子書和2萬壽歌曲),在這裡存儲的內容可以是用戶在任何地方所購買的,唯一的要求就是電子書需要的ePub或PDF格式。鑒於谷歌的這種做法,我們完全有利用相信未來谷歌會將這種免費服務擴展到更多的產品領域之中。
谷歌的這種做法有點類似微軟的雲服務,微軟一直向讓自己的雲服務充當Windows Phone和內容商店的“樞紐”,但是實現的難度還是非常大的,部分原因是其將服務領域限制在Windows Phone和Windows 8之內,同時微軟與應用世界的交互過於頻繁,甚至與一些應用達成瞭內容方面的交易。盡管微軟同樣希望能夠瞭解更多關於用戶的信息,但是目前的渠道隻有語音助手Cortana,這與谷歌之間的差距是相當大的。Bing搜索與谷歌搜索也不可一日而語,不過其總體發展形勢還是不錯的,至少已經開始在Windows 8和Xbox One中為用戶提供全局搜索。此外,微軟的新任CEO納德拉是一位非常註重雲服務的領導者,所以未來微軟極有可能會走上一條與谷歌比較類似的道路。當然,谷歌也可以將微軟在Xbox One方面的成功經驗借鑒到Android TV上,就像微軟借鑒谷歌的Drive和Google Now服務一樣。
Android將是未來物聯網的核心
實際上,谷歌在內容服務領域的嘗試還是非常小心的,比如視頻領域的切入難度就相當大(盡管谷歌旗下的YouTube在這方面做得還不錯),谷歌能通過為用戶提供免費的音樂存儲空間來鼓勵其購買Play商店中的歌曲,但是卻難以鼓勵用戶為所用的入口買單。而通過Android L中的Material Design和Polymer,谷歌正在試圖解放出那些已經被鎖定在某些應用之中的Web內容。
谷歌的做法是關註內容的入口和背景。谷歌已經能夠搜索到應用和Web內容,而Google Now則可以對用戶的習慣進行學習,從而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為其推送適當的信息。Android Auto車載系統、Chromecast電視棒以及Android Wear可穿戴系統等平臺實際上不過是對智能手機的一種擴展,所以最終這些平臺的控制權都會交到手機端來完成。目前Android平臺已經成功進入到手機、平板和電視領域,而谷歌則一直在Web領域之中。雖然谷歌已經通過Android和Chrome為用戶提供瞭可消費的內容,但其還在嘗試著通過其它平臺為用戶帶去更多的內容和服務。
Android將會在谷歌的“物聯網”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Android的可塑性和適應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其真正的優勢是可擴展性。盡管谷歌還為針對Android公佈自己的物聯網方面的計劃,但是從收購智能傢居廠商Nest、推出車載系統Android Auto以及可穿戴系統Android Wear中不難看出,谷歌正在讓Android普及到更多的硬件設備之中,從而獲得更多的用戶信息並為其創造更多的價值。
結論
很顯然,谷歌將會加大對內容的重視程度,不管是來自應用端還是Web端,谷歌都將會平等對待。谷歌的使命一直被表述為“組織全世界的信息”,而“組織”的前提就是要把所有的信息員匯集在一起。每個人所消費的信息資源是不相同的,所以谷歌搜索和Google Now才有瞭存在的意義。在有瞭這些服務和資源之後,谷歌所欠缺的最後一塊拼圖就是風格統一的用戶界面,而這也正是谷歌正在做的事情。
谷歌正在試圖讓自己在這一領域變得更加聰明、更加有發言權,而目前對Material Design和Polymer的積極推動很明顯是出於長遠目標的考慮。谷歌表示推出Material Design是為瞭統一手機、平板和筆記本端的內容界面,但考慮到谷歌的筆記本實際上就是個Web瀏覽器,所以這也就意味這谷歌實際上正在嘗試著統一Web端的界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目標,不過谷歌最終能否獲得成功,都值得我們為之持續關註。
Orignal From: 谷歌為何不把Android和Chrome整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