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裡有個“博士村”

一種傢風,重知識重教育世代相傳 大丁村代有人才出,這與丁氏傢族以文化教育為本、重視教育有著重要的關系。該村黨支部書記丁廣前告訴記者,大丁村自古以來就文風鼎盛,重視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

“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給子孫後代留下錢財,不如留下一部經書。做人修身要品質淳樸簡約,教育子孫要用好的方法,這正是丁氏傢族人才輩出的原動力。

丁氏傢族對鄧州以及南陽的教育發展作出瞭很大貢獻。該村清代舉人丁元熙義捐私磚整修瞭黌學和半個鄧州城,因而有“丁半城”之嘉譽。丁聲樹的曾祖丁敬范在鄧州花洲書院舊址購置書籍,興辦鄧州高級小學堂,並在各鄉推廣建立小學,是鄧州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丁敬范次子丁振倫在鄧縣興建幾十所中小學,還多次舉辦蠶桑學習班。丁聲玉在丁氏祠堂創辦私立小學和中學,為當地教育事業發展作出瞭很大貢獻。

一座村莊,出瞭20個博士、23個碩士

大丁村從明朝以來,先後出知州以上官員50餘人,舉人1人,拔貢、歲貢等36人,廩生、增生等321人。近代以來,該村出瞭20個博士、23個碩士、90多個大學生,在當地被稱為“博士村”。

 他們中除丁肇青、丁聲樹、丁軫宇、丁聲蔚、宋燁、丁偉、丁俊玲外,還有美國哈佛大學博士丁炎,有北京大學教授丁際昌,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丁子振,有復旦大學教授丁聲頌,有北京工商大學教授丁聲俊,有河南大學教授、著名音樂學傢丁承運、丁伯苓、丁紀園,有南開大學教授丁廣州,西安交大教授丁心潔……

丁肇青參加過反對簽訂二十條不平等條約的愛國運動。留法期間,他與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等結識。1941年,丁肇青因不願為國民黨服務,回到鄧縣老傢。

丁聲樹於1932年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進入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職從事漢語語言研究。1961年,丁聲樹接受瞭《現代漢語詞典》的主編任務,主持修改定稿工作,於1965年印出瞭《現代漢語詞典》的試用本。1978年12月,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現代漢語詞典》完成編纂。

個傢族,600餘年文俊層出不窮

出鄧州城一路向東,沿著曲曲彎彎的小路,記者來到位於湍河岸邊的大丁村。古老的湍河奔流不息,梭織著悠悠的歷史,從明朝洪武年間起,一批又一批英傑俊才層出不窮。

 走進大丁村,在村中央,記者看到兩棵直徑各一米多的古柏,蒼翠欲滴,遮天蔽日。古柏旁邊是丁氏祠堂。“古柏的樹齡有500多年,枝繁葉茂,象征著傢族人丁興旺。”67歲的丁聲堂說,“在丁氏族人心目中,古柏就是傢族的守護者。”

鄧州丁氏系薑子牙嫡傳後裔。薑子牙次子伋因“拯事弗懈,事主盡忠”,周康王封謚“丁公”,其子乙公諱良襲侯封食采濟陽,以父謚為姓。明朝洪武年間,鄧州丁氏祖先隨明金吾右衛孔顯鎮撫鄧州遷居而來,嘉靖年間,鄧州丁氏七世祖丁埏、丁垓將城內的宅院捐做學堂,遷至湍河北岸,並修建祠堂,即今大丁村。丁氏傢族代代稼穡傳傢,尊師重教,詩禮啟後,做官為仕,文俊輩出,遂成為鄧州望族。

核心提示

鄧州市裴營鄉大丁村,近代以來,出瞭20個博士、23個碩士、90多個大學生,在當地被稱為“博士村”。他們中有中國第一批留洋博士、河南省第一個博士、與周恩來和鄧小平一起在法國留學的丁肇青,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院士、《現代漢語詞典》編纂者丁聲樹,有經濟學專傢丁軫宇,有夫妻博士丁聲蔚、宋燁,有兄妹博士丁偉、丁俊玲……昨日,記者深入大丁村,探尋該村人才輩出的奧秘。



Orignal From: 這裡有個“博士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0z7blog01 的頭像
    x0z7blog01

    x0z7blog01的部落格

    x0z7blog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