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當亞馬遜的CEO Jeff Bezos在西雅圖公佈自傢新手機Fire Phone的時候,他花瞭一個半小時不停的絮叨這款手機有多虎:無限的照片存儲空間,全天候視頻服務,高清攝像頭,一個類似於3D效果的“動態景觀”屏幕,一個物體識別購物按鍵,還有一打的可選鈴聲。
但有一個特性Bezos並沒有提及,那就是:這手機,它能打電話嗎?
幾年之前,Bezos忽視的這個特性還是人們關心的一個重點(還記得當年大河湖畔旁的iPhone 4s信號門嗎)。但近來,手機也就是名字上可以這麼叫叫瞭。對大多數人來說,屏幕上那個綠色的按鈕正變成像秒表一樣無關緊要的功能,而對其他人來說,它已經完全是多餘的瞭。
“我已經好久沒有用手機打過電話瞭”Bezos在發佈會過後告訴時代雜志,“但我知道人們還是會用手機打電話的。”
但其實並不多,語音呼叫的使用量自從蘋果發佈iPhone的那一年(2007年)起已經開始下滑,並且最近正在大幅下滑。例如去年,美國的手機運營商從上網流量上賺到的錢已經超過瞭語音呼叫的利潤。一項最近針對7000名美國高中生進行的調查顯示隻有34%的人每天打電話,遠低於發短信或者使用微信約炮的數量,而美國手機運營商們在看到如此龐大的上網數據使用量後,開始花大把大把的錢建設4G網絡,並且已經將語音呼叫作為套餐中免費附贈的部分瞭。
圖:美國無線網絡市場:網絡流量收入
現如今,每當我在工作之外的時間接到電話的時候,我(原文作者,下同)隻會想到:誰死瞭?誰被困在山裡瞭?世界末日要來瞭嗎?微信和短信已經能滿足我的所有需求瞭,叫外賣,打的,告訴別人我要遲到,而且我也很少檢查我的語音信箱瞭,我的朋友基本不會定期打電話,就連我的父母都改用發短信瞭。
所有的一切讓我們想起一個問題:我們手裡的這玩意還能叫手機嗎?
這並不是一個語意上的問題,更是一個市場營銷方面的問題。無線運營商希望我們拿起手機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個無線圖標。事實上,他們已經從我們多付的沒用的語音服務以及額外購買的流量附加包上賺取瞭上百萬美元。
拿我舉個例子,前幾年我簽約瞭一個手機,每月100美元的費用包括900分鐘通話時間以及2G的流量,這在當時很適合我,我很少會超流量。但今年,我發現瞭一個“忠實客戶”套餐,60美元一個月,包括無限量短信及通話時間,2G流量。挺好的是吧?其實不然,像大多數我的朋友一樣,我的上網數據使用量開始突飛猛漲,從每月不到2G漲到瞭每月突破5G,然後我每個月就不得不為多出的流量多花3、40美元。
我並不是一個人被這種問題困擾,根據CISCO在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到瞭2017年平均每位手機用戶每月將會用掉6G流量。這對於手機運營商來說是個機會,他們會用大號粗體的“無線短信及通話時間”吸引我們,然後讓我們忽視我們那少的可憐的套餐上網流量。
因此這個主要用來上網的東西基本上不能再叫做“手機”瞭,就像是把出租車稱作“收音機盒子”,或者把微波爐稱作“爆米花機”一樣。所有的手機都能用來打電話,但區別一件設備的基礎是它在其他事情上能做的有多好。
當我們接受瞭這個事實——手機更多的是用來刷煎蛋而不是打電話——的時候,或許我們的手機運營商會提供更親民的數據流量套餐給我們,那麼從你的這個移動設備上往傢裡打電話就會是件新鮮事兒瞭,如果你還記得怎麼打電話的話。
Orignal From: 我們手裡的這玩意還能叫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