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手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惡意軟件產業鏈規模龐大。7月26日18點,經濟之聲評論:手機惡意軟件黑色產業鏈必須盡快斬斷。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移動安全服務企業網秦最新發佈《2012年上半年全球手機安全報告》說,今年上半年,全球共查殺惡意軟件1萬7千多種,感染量增長177%,其中7成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和印度。更令人擔憂的是,超過四分之一的中國大陸手機都受到瞭惡意軟件的侵襲。
報告顯示,安卓平臺目前是惡意軟件的重點感染對象,78%的惡意軟件都是針對安卓平臺的。今年上半年累計查殺4000多款惡意軟件,直接感染手機489 萬部,其中中國大陸地區占大多數。根據互聯網檢測平臺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截獲的"遠程控制木馬"類惡意軟件中,超過70%具備接收服務器指令後通過聯網下載、強行推送到用戶手機進行流氓推廣的行為。
惡意軟件也侵犯瞭廣告投放商的利益,制作惡意軟件的黑客和非法的服務提供商合作,強行安裝軟件,廣告投放者花費大量金錢推廣,得到的卻是一些低質量的客戶,甚至落得"流氓推廣"的罵名。
另外,惡意推廣聯盟還直接自制或夥同從事惡意軟件制作的黑客,把包含推送這些應用的網址加入到熱門應用之中,並通過一些安全認證薄弱的應用商店騙取用戶下載。
《央廣財經評論》,有請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北京郵電大學 信息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劍秋來評論這個話題。
手機惡意軟件背後隱藏的產業鏈規模之大,超出我們的想象。是什麼催生瞭這條灰色的產業鏈?
曾劍秋:首先應當是利益的驅動,常話說無利不起早,手機的惡意軟件這個產業鏈肯定是有利可圖。那麼為什麼會有利可圖呢?這個我想還是要面對現實,手機的發展太快瞭,像中國我們現在有超過10個億的手機的用戶,是美國用戶的3倍。在這樣的一個龐大的用戶群使用手機的情況下,利用手機去謀取利益就會成為可能。
手機惡意軟件的產業鏈從源頭來看,首先是編制惡意軟件的公司和個人,現在手機是個開放的平臺,在這樣的背景下手機惡意軟件的產生的渠道是非常廣泛的。另外就是與內容有關系,比方說有一些惡意軟件推送一些廣告、涉黃信息,他需要去推廣一些東西,這個時候手機的惡意軟件就產生瞭。還有一些是通過手機惡意軟件來詐騙,甚至去吸費。這個產業鏈既有這種廣泛的基礎,同時又是一個利益驅動的過程。
手機惡意軟件,會給用戶帶來哪些危害?
曾劍秋:首先第一個就是吸費,套取騙取流量,這個問題是手機用戶比較關註的。有一些手機比方說山寨機,有一些惡意的軟件的內置裡面,還有一個就是吸引你去下載,一些惡意軟件有各種各樣的形態,比方說遊戲的形態,有些遊戲你進入以後或者下載瞭以後,它可能也會導致吸費或者會產生很大的流量。
怎樣才能夠遠離這樣的危害呢?
曾劍秋:第一個就是要購買正規的手機,從正規渠道購買手機。而且工信部已經有相關的規定,手機廠商不能夠隨意內置軟件,正規的企業應該會遵守這些規定,所以消費者購買手機要從正規的渠道去購買。第二個方面是下載遊戲或者軟件要提高警惕性,不要隨意的去下載。第三個對於智能手機的用戶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把上網狀態一直是開著的,應該把它關上,要上網要查郵件要上網再把它打開,有些惡意軟件會自動下載到手機裡面去。
這些軟件如此泛濫會不會影響到智能手機產業長期的發展?
曾劍秋:應該不會,智能手機應該是長期的方向,是大勢所趨。雖然智能手機發展過程當中會出現一些這樣的惡意軟件這樣的現象,但是遏制惡意軟件的措施,包括法律法規也會逐步形成。
有沒有一個根本的辦法能夠斬斷這條灰色產業鏈呢?
曾劍秋:這個還在探索,也需要從技術方面尋找一些手段,來對這些惡意的軟件進行識別,能夠阻斷這樣一個在智能手機上詐騙或者騙取流量等等,所以我想這都在探索當中,因為智能手機它也在發展和探索當中。
Orignal From: 手機安全形勢不樂觀黑色利益鏈須斬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