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宇宙已經無法阻止人類:捉個行星試試

過去一年中,美國小行星捕捉任務引起全球關註。美國航天局19日公佈瞭任務最新進展、資金投入情況以及未來的計劃。

隻捕捉“超小”行星

小行星捕捉任務正式名稱為“小行星重定向任務”,從2013年開始實施,主要內容是用一顆無人航天器捕捉小行星,然後將其“重定向”至穩定的繞月軌道上。之後利用大推力“太空發射系統”火箭將“獵戶座”飛船發射升空,搭載宇航員登陸采樣。

美國航天局19日表示,無人航天器計劃於2019年發射。

目前,美國有關機構正在評估兩種小行星捕捉方案,第一種是捕捉一顆完整小行星;第二種是從一顆大型小行星表面捕捉一塊巨石。兩種方案的目標直徑均不會超過10米。美國航天局說,它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在兩種方案中作出選擇,並進一步對方案進行優化。

在資金方面,美國航天局將拿出490萬美元用於執行任務各組成部分的概念性研究。這些概念性研究都是今年3月公開招標獲得,將從7月開始在6個月時間內完成。

“小行星重定向任務”項目負責人邁克爾·蓋茨介紹,機械設備方面,預計耗資12億美元;宇航員方面以及制造火箭方面,尚未估算資金規模。

三顆小行星可供捕捉

而對可能“捕捉”的小行星,美國航天局19日說,根據“斯皮策”紅外太空望遠鏡的觀測,一顆直徑6米的小行星成為最新的“有效候選者”。這顆小行星名為2011MD,加上此前確定的2009BD和2013EC20,美國迄今共確認3顆小行星適合捕捉與探索。

美國航天局說,還有其他6顆小行星被認定為潛在候選者,其中一顆叫做2008HU4,將於2016年飛近地球,屆時也許能確認它是否為“有效候選者”,另外5顆在2018年進行最終選擇前則不會離地球足夠近。此外,美國近地天體項目每年還會發現好幾顆潛在候選者。

揭秘

“2011MD”小行星

“身高”6米“體重”百噸

“2011MD”小行星直徑大約6米,內部滿是氣泡,隻有三分之一是巖石,中空部分占到三分之二,總重大約100噸,屬於典型的“看著顯瘦,實則虛胖”。

天文學傢還不能確定,它究竟是一顆“獨行俠”,一堆瓦礫般的小行星群組,還是一顆被小石子和塵埃環繞的小行星。

另外兩顆小行星分別是“2009BD”和“2013EC20”。前者直徑大約7米,距離地球較近;後者直徑可能在3米至12米之間。捕捉2013EC20需要2018年1月發射航天器,時間上可能來不及,或許最終會被排除。新華社專稿

背景

“登火”之前摘星練手

美國航天局認為,小行星捕捉計劃對美國實現本世紀30年代載人登火星的目標至關重要。

有分析指出,美國總統奧巴馬先前提出,要在本世紀30年代中期將美國宇航員送上火星。為實現這一目標,正好拿摘星“練練手”,測試相應的航天技術和設備。

美國航天局副局長威廉·格斯登美爾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些(小行星捕捉)系統概念研究讓我們進入瞭下一步,開始研究把人類送往更深遠的太空乃至終極目標火星的能力,同時也幫助我們驗證保護地球不受小行星威脅的新技術。”

美國航天局還表示,捕捉小行星任務是美國確認對地球可能存在威脅的近地天體項目的一部分。到6月9日為止,已被確認的近地天體超過1.1萬顆,其中1483顆被認為是“潛在危險”。“潛在危險”並不意味該小行星將要撞擊地球,隻是因為它們的直徑“相當大”,至少140米,運行軌道與地球軌道也很接近,在750萬公裡之內,因此要被跟蹤監控。

美國“摘星”三術

目前,美國主要設想瞭三種“摘星”方式,前兩種方式“最靠譜”。

“網捕式”

太空船上連著一個直徑大約15米的“大袋子”,像網兜捕捉蝴蝶那樣兜住小行星。

“拔毛式”

派一艘太空船飛到較大小行星旁,利用“機器爪”從小行星身上“掐下”一塊。

“鉗魚式”

設計一個大爪子,像鉗魚那樣鉗住小行星,直接拖到距離地球較近的繞月軌道。



Orignal From: 宇宙已經無法阻止人類:捉個行星試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0z7blog01 的頭像
    x0z7blog01

    x0z7blog01的部落格

    x0z7blog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