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奧胡斯大學研究出一項新技術,利用HIV病毒治療遺傳性疾病,修復染色體,而且更加安全。從長遠來看,這項技術還有望用於抵抗HIV感染。
這是研究者們首次成功修改HIV病毒微粒,使其在復制過程中,通過生物過程在人體的染色體上“剪切和粘貼”。由奧胡斯大學生物醫學系開發,這項技術為基因修復提供瞭一個全新的途徑。並且,它還為個體遺傳疾病和某些病毒感染治療,提供瞭新的希望。
“如今,我們可以同時剪切病變細胞中損壞的基因,並修補染色體上被移除的基因信息。這項新技術的亮點是,可以在HIV病毒微粒中同時獲得’剪刀‘和‘補丁’。這一理念前所未有。”,奧胡斯大學遺傳學副教授Jacob Giehm Mikkelsen表示。
“擊跑配合”,新技術不留蹤跡
與此同時,奧胡斯大學的這些研究者們,還開發出另一項新技術,稱作“基因編輯”技術,可以更安全地處理染色體剪切過程。
“過去,基因剪刀會轉移到細胞內部,這其實很危險,因為細胞會不斷生成基因剪刀,剪切功能就可能得不到控制。而這項技術使用的基因剪刀,是以蛋白質形式存在,發揮剪切功效幾小時後,就會被分解掉。另外,這項技術還可以保證,修復染色體時,病毒顆粒隻攜帶少量基因物質。”。
“之所以稱之為‘擊跑配合’技術,是因為其過程迅速,而且不留痕跡。”。
病毒變身納米粒子
得益與多年潛心專研,研究者們發現,HIV病毒微粒完全可以用作基因信息轉運體。而作為細胞中少見蛋白質的轉運體時,這些病毒微粒需要進行修改。病毒微粒需要轉化為納米粒子,運載物質,直接作用治療細胞。
研究者們希望,可以利用這一技術抑制HIV病毒傳染,阻止特定基因發生功效-如蛋白質剪刀機制。
“通過修改免疫系統細胞(T淋巴細胞)染色體,可以讓這些細胞抵禦HIV病毒感染,並有可能使這些細胞具備抗擊HIV病毒的基因。
如此,HIV病毒很快就可以實現成為,抗擊HIV病毒的工具。”,研究團隊成員博士後Yujia Cai談到。
Orignal From: 以毒攻毒:用HIV病毒來對抗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