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起路建國路口,丁小姐要去西溪數碼港,願意加價5元……”類似的女中音,在杭城的出租車裡通過各式各樣的打車軟件不停地滾動著。實際上,杭城的哥開始使用微信和打車軟件來攬生意早已不是新聞,但最近這波潮流愈演愈烈——支付寶近日聲稱用支付寶錢包付打車款,每單乘客和司機各有獎勵。而微信也隨即表示,隻要用微信支付便補貼乘客和司機。
微信、支付寶,雙雙貼錢求打車。聽起來這場“土豪架”,似乎讓很多乘客都成瞭受益者。可實際上,有許多人都覺得自己被這場新媒體的打車大戰“殃及池魚”——
這不,前兩天杭州人屠曉就給本報96068打來電話吐槽,他說自己前幾天晚高峰時在文一路愣是站瞭快2小時才打到車:“現在微信、打車軟件都盯上瞭打的這一塊,很多的哥都一門心思接這些打車軟件的生意去瞭,老百姓打車反而越來越難瞭。我們在路上揚手招車,根本不管用。”
屠曉覺得,這樣下去,以後隻有玩得轉智能手機的群體才能打上車,這讓市民的“打車權”受到瞭影響,亟需有關部門規范管理。
拇指時代,杭州的打車難再次“升級”瞭?這個問號,得解——
半小時揚招無果
軟件招車,有的哥半分鐘接單
記者的實驗,放在昨晚晚高峰。
晚上6點40分,記者在武林銀泰附近嘗試打車前往城西莫幹山路。此時的杭州有多堵,你懂的。
半小時內,記者先後在延安路銀泰正門、耶穌堂弄、體育場路武林路口三個位置嘗試揚手招車,可幾乎就沒看到過空車經過,偶有一輛,也迅速被眾多等車族們一擁“搶”下。
無奈,記者走到武林路環城北路交叉口,先後使用瞭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來叫車。此時在軟件中,顯示的附近車輛數量並不少,需要打車的信息很快就傳輸至近60輛出租車中。
結果,半分鐘後就有一位葉師傅接下單,打電話來和記者聯系。
莫非打車軟件真是神器?記者把疑惑拋給葉師傅,葉師傅笑瞭笑:“像武林銀泰、莫幹山路、建國北路、四季青附近都屬於杭州幾個特別難走的點。即使是空車,多數的哥都避而遠之。你算運氣好的,其實,這個點空車也不多,即便用軟件打車,打個三四次不成功也很正常。”
不過葉師傅也承認,現在用打車軟件或者微信攬生意的的哥越來越多瞭:“現在一天裡,我靠軟件帶來的生意量,占到1/3。這還算少的,有些的哥基本就接上面的生意。”
說到原因,葉師傅也直言,一是有瞭選擇生意線路的機會,二是接單後,從軟件方會得到額外收入。
杭城高峰期
的哥跑單基本分4種Style
早晚高峰,為何站在街頭打車越來越難?這兩天,記者問瞭一圈相熟的的哥。結果意外地發現,的哥們的回答挺一致:高峰時段堵車堵心是原因之一,不過更主要是因為現在的哥不再依靠最原始的掃馬路模式,攬生意方法越來越多元化瞭。
記者向多個出租車公司和數十位的哥做瞭一次調查,發現目前杭城的哥的跑單狀態基本分四種——
●做完3腳預約生意,早高峰就過瞭
袁師傅是杭州人,開出租車有七八年時間瞭,現在專開白班。
袁師傅說,大約有近三年時間,他都沒做過掃馬路生意瞭。為啥?主要是路太堵瞭。“你不知道那種堵心的感覺,一腳離合器,一腳剎車,真的很累人。可就算這麼累,生意還跑不出來。”如今,高峰時間,他基本不掃馬路,隻做微信上的預約生意。
就拿昨天來說,早上5點半到9點半,他一共做瞭三腳預約生意:從蕭山機場到浙一醫院,再去濱江喜來登大酒店,幾乎橫跨瞭整個早高峰時段。這麼三腳生意,差不多就有350元的進賬。
“要是以前掃馬路,早高峰我一個小時要是能賺四五十塊就已經很好瞭,還特別累。像現在這樣做預約生意,賺得又多,人也輕松。”
●背靠打車軟件,隻做“新媒體”生意
從2012年開始,以快的打車、嘀嘀打車為代表的一批打車軟件在杭州紛紛上線,打著“早晚高峰打車,不怕不怕啦”的歡快調子占據瞭打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打車軟件一推出,一些腦子活絡的的哥、的姐們又想到瞭另外一種規避高峰時段堵車的全新生意模式。打車軟件最吸引司機的,是可以隱性挑客。乘客使用叫車軟件叫車後,司機手機上馬上就能顯示出來乘客目前的位置和目的地。
比如衢州人餘師傅,在杭州開出租車已經6年多瞭。他說自己每天早上6點出車,下午4點下班,一天差不多做20腳生意,“有一半以上都是搶單生意。尤其是早高峰,幾乎都靠打車軟件在濱江區做生意。”
●蹲點等生意,省油省時間
和袁師傅不同,來自四川的蘇師傅在高峰時段喜歡用蹲點的方式做生意。
蘇師傅告訴記者,其實杭州晚高峰的時候生意其實挺好的,但是就是太堵瞭,有時候一腳生意,從城東堵到城西,一兩個小時就沒瞭,除去成本,才賺二三十元,實在太少。所以,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他放棄瞭掃馬路,選擇去機場、各大酒店、車站、濱江的地鐵站口蹲點等生意。
“蹲點的時候,可以省油費。而且有時候去酒店蹲點,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捎上一腳去機場的生意。”
●早高峰太累,幹脆在傢歇瞭
由於之前招不到人開白班,方師傅一直開的都是統班,從早開到晚,每天要開10多個小時。不過盡管如此,他的收入卻並沒增加。
“以前,我隻開白班時,每天能賺120元。開統班後,每天開13個小時,我算瞭一下,每天收入也隻有100多塊,主要是現在早晚高峰路實在太堵瞭,這兩個時間段開車根本賺不到錢。”
所以,方師傅做瞭一個決定,幹脆放棄早高峰這個時間段:每天早上9點之後再出車,早上多休息一會兒。“這樣,我晚上開車也更有精神,生意也沒影響。”
來自打車軟件的數據:
4000多的哥不掃街隻接單
高峰時段,杭州究竟有多少的哥在使用打車軟件?昨天,記者得到瞭一個讓人有些驚訝的數據(見圖):
嘀嘀打車杭州區域經理黃超奇告訴記者,根據後臺監控,早晚高峰將近10000名司機在線,有15000多名乘客使用嘀嘀打車,周一的早高峰和周五的晚高峰會略高。“我們曾經統計過,在這17000多名司機用戶中,大約有1/4已放棄掃街,完全依靠打車軟件。”
要知道,杭城的的哥總數一共隻有2萬出頭,如果按照嘀嘀打車的數據換算,杭城有4000多名的哥都隻接單不掃街瞭。
我們找到杭州出租車預約微車隊(以下簡稱杭州微車隊)做瞭一次樣本剖析:該車隊共有200多位隊員。據車隊隊長蔣燁介紹,目前車隊裡差不多有20%的司機已經完全放棄瞭掃街生意、約20%的司機在高峰時段做預約、打車軟件生意,其餘時間掃街為主。
杭州市運管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隨著微信、微博、打車軟件等一些新興事物出現,司機的經營方式現在的確有很大的轉變,“打車軟件的出現,已經慢慢改變瞭的哥的經營模式,也在悄悄改變乘客的習慣。”
那麼這些方式的轉變會不會導致大多數街頭的乘客反而打不上車?運管表示,未來影響目前還很難預計。“接下來,我們也會進一步重點關註這個情況。”
既要撿芝麻,也不能丟西瓜
打車軟件的誕生,源於打車難。然而,為瞭解決部分打車難情況而誕生的軟件,卻反而導致瞭高峰期打車更加困難,難免給人有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感覺。
對此,浙江省社科院楊建華教授表示,打車軟件之所以迅速普及,很大程度上就是幫助市民解決瞭困難,不應否定打車軟件帶來的正面效益。“不過這樣的情況,也會導致司機們變相挑客、不會用軟件的中老年群體遭遇更嚴重的打車難等諸多衍生問題的出現。”
楊建華認為,的哥行為符合商業行為邏輯,但這不應該是打車軟件等新媒體產品一傢的問題,既要撿瞭芝麻,又不能丟瞭西瓜,就需要更多的部門參與進來規范管理,將其他的配套方式豐富起來:“比如提升公交系統的出行分擔率,比如行業協會參與進來,推出規范的獎勵措施,引導司機在高峰期多接揚招乘客等等。”
Orignal From: 的哥隻接打車軟件單子,招手打車難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