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近國傢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鄭哲敏、王小謨

鄭哲敏:

隻做雪中送炭,不做錦上添花。

【人物小傳】

鄭哲敏,1924年10月出生於山東濟南。194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1952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至今,現任所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著名力學傢。他闡明瞭爆炸成形的機理和模型律,與合作者一起提出瞭流體彈塑性模型,帶領團隊先後解決瞭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等一系列問題。

2013年1月18日,人民大會堂,在這裡,中科院力學所的鄭哲敏院士被授予瞭國傢最高科技獎。

這一年,他89歲,獻身祖國力學事業已整整58個年頭。

對於獲獎,鄭先生坦言心情很復雜,“有瞭這份榮譽就有瞭份沉甸甸的責任。我這麼大年紀瞭,還能盡到多少責任?所以總有點欠瞭什麼完不成的感覺。”

接下來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鄭先生又多次提到“責任”這兩個字,對國傢、對力學學科,對學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完成著對祖國、對人民重於泰山的責任。

報國是不可推辭的責任

“我們獲得教育,直接或間接的是由於全國人民的勞動”

1943年,19歲的鄭哲敏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抗戰期間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合辦的大學),和早一年考入的哥哥一樣就讀電機系。在這裡,鄭哲敏第一次開始對當下國傢的前途命運以及自己的責任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怎麼樣才能富國強民?在經過一番思考和探索之後,生性淡泊名利且對政治不感興趣的鄭哲敏決定投身科學救國。

因為覺得和哥哥學不同專業,能對國傢有更大貢獻。於是,在進入大學的第二年,鄭哲敏從電機系轉到瞭機械系。抗戰勝利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遷回原址,鄭哲敏所在的工學院回到北京的清華園。同年,錢偉長從美國回到清華大學任教,在他的課上,大四的鄭哲敏首次接觸到彈性力學、流體力學等近代力學理論。錢偉長嚴密而生動的理論分析引起瞭他的極大興趣,從此又走上研究力學的道路。

1948年,經過全國選拔獲得“國際扶輪社國際獎學金”的鄭哲敏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學。在那裡,鄭哲敏用一年時間獲碩士學位後,跟隨當時已譽滿全球的錢學森攻讀博士學位。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深受錢學森所代表的近代應用力學學派的影響:著眼重大的實際問題,強調嚴格推理、表述清晰、創新理論,進而開辟新的技術和工業,這成為鄭哲敏後來一生堅持的研究方向和治學風格。

出國留學,是為瞭歸國報效,鄭哲敏“從沒想過不回國”。然而,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在美留學生歸國集體受阻,鄭哲敏畢業後不得不先暫時留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當助教。但他仍然感到自己像一葉浮萍,紮不下根來,心中時刻牽掛著祖國。

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美國移民局取消瞭對一批留學生不得離境的限制。鄭哲敏先生遂於當年9月從紐約乘船離美,回到瞭闊別6年半的祖國。在“回國留學生工作分配登記表”中,鄭哲敏先生寫道:“回國本是一貫主張。我們之所以獲得教育,直接或間接的是由於全國人民的勞動,因此回國服務是不可推辭的責任。同時一個人如果不是在為群眾的利益工作,那麼生活便失去瞭意義。”

承擔爆炸力學學科創建重任

“雖然是一個全新領域,但國傢需要,我當然義不容辭”

1960年秋天的一個下午,中科院力學所的籃球場上發生瞭一次小小的爆炸。當響聲、硝煙和塵土消散之後,一片薄薄的鐵板炸成的一個小碗出現在圍觀人群的面前。錢學森激動地拿著這個小碗繞場一周,給眾人傳看。他知道,一個他寄予厚望的新專業即將誕生,而他的得意門生鄭哲敏,則是創建這個專業的最佳人選。

同年,爆炸力學這門新學科就誕生瞭,錢學森在中國科技大學他負責的力學系裡開設工程爆破專業,1962年開設爆炸力學專業,並由鄭哲敏負責這個專業的具體事宜。與此同時,鄭哲敏自己所在的中科院力學所第二研究室也將爆炸力學定為主要學科方向。

“爆炸”這個聽起來威力無邊的詞,其實原本與鄭哲敏毫不相幹,在回國以前,他連炸藥和雷管都不曾聽過。

“雖然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但國傢現在需要我做這個,那麼我當然義不容辭。”鄭哲敏說。

之後,經過30多年的努力,鄭哲敏和他領導的團隊在流體彈塑性模型等爆炸力學基礎理論,以及核爆效應、穿破甲機理、防護工程、爆炸加工、爆炸安全、爆炸處理水下軟基、瓦斯突出機理等爆炸力學主要應用領域取得瞭一系列有重要影響的成果,為爆炸力學這門學科的成熟、壯大做出瞭奠基性貢獻。

在開拓發展爆炸力學學科的同時,鄭哲敏也一直密切關註整個力學學科的發展。他長期擔任中國力學相關組織與學術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參與和主持制定瞭一系列重要力學學科及相關科學規劃。

“鄭先生在促進中國力學國際學術地位的提升等方面也傾盡心血。”力學所副所長楊亞政說,“1988年的時候我陪鄭先生到澳大利亞去申辦世界力學傢大會,一直到2008年我們才申辦成功。這期間,鄭先生一直帶領大傢堅持不懈,2008年申辦的時候已經是84歲的高齡。我印象中坐飛機時鄭先生還隨身帶瞭一個吸氧機,以備身體的隨時不適。”

2012年,世界力學傢大會在北京如期召開,這是大會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傢召開。“當時到瞭1700多人,交流的效果也非常好,國際組織對中國的力學研究成果非常認可,這讓鄭先生很欣慰。”楊亞政說。

以培養青年力學人才為己任

“要潛心做研究,少點社會活動,少點商人氣息”

鄭哲敏很註重青年人才的培養,一直把培養優秀人才作為己任。

“我很慶幸自己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瞭很多好的老師,他們對我一生都起到瞭極其重要的影響。我希望自己對學生也能這樣。”鄭哲敏說。

李世海是中科院力學所的一名研究員,1984年開始跟鄭哲敏做博士論文。他說鄭先生不但指導瞭自己的科研,同時對自己的人生選擇也起瞭很大的作用。他說:“鄭先生常常教育我們要潛心做研究,少點社會活動,少點商人氣息。”

熟悉鄭哲敏的人都知道,他“隻做雪中送炭,不做錦上添花的工作”。“鄭先生從來都是以國傢重大的、急迫的需求為選題方向,以深入的科學規律認識和系統的實踐檢驗為標準,做‘爬坡的工作’、‘出汗的工作’。”中科院力學所所長樊菁說。

他不但這樣要求自己,也同樣這樣教育自己的學生。“要做國傢所需要的,下苦功夫,啃硬骨頭。”

“1998年左右,我們搞二期創新,當時西部剛開發,鄭先生建議做西部開發,搞一些地質災害問題的研究。我主動請戰,鄭先生非常支持,但同時告訴我這事很難做,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之後的十多年裡,在這個項目研究過程中,鄭先生一直在鼓勵和支持我,讓我們到現場去做,讓我們向工程地質專傢學習。後來每次開會,鄭先生都是到場親自指導。在他的幫助下,如今我們已取得瞭一些不錯的進展。”李世海說。

如今,年近90的鄭哲敏依舊活躍在科研第一線,對當代年輕科技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狀態也一直很關註。他說,現在的年輕人確實壓力比較大,但還是希望他們能眼光放遠一點,不要為一時的得失計較太多,還是要多做點實事。

1月18日,鄭哲敏院士(左)與王小謨院士在人民大會堂交談。新華社發

1978年,鄭哲敏(右二)與科技人員討論工作。新華社發

王小謨在工作中。資料照片

王小謨在拉二胡。資料照片

中國預警機之父

王小謨:

人生有低谷,心情從來沒有低谷。

【人物小傳】

王小謨,1938年出生於上海金山,現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小謨是我國著名雷達專傢,是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他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先後主持研制瞭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等一系列世界先進的雷達。

王小謨在國內率先發展國產預警機裝備,構建瞭預警機裝備發展體系,主持研制瞭我國第一代機載預警系統,引領國產預警機事業跨入國際先進水平行列。他是“自力更生、創新圖強、協同作戰、頑強拼搏”預警機精神的標志性人物。

國慶60周年閱兵典禮上,一架背負著雷達大圓盤的預警機——空警2000作為領隊機,帶著龐大機群,米秒不差地飛過天安門上空,這一瞬間,閱兵臺上一位老人流下瞭激動的淚水。他,就是我國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謨。1月18日,他站在瞭2012年度國傢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上。

預警機是指機身上放置整套遠程警戒雷達系統,用於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指揮引導己方飛機執行作戰任務的飛機,功能等同於“空中司令部”。

研制出我國第一部使用計算機技術的三坐標雷達、第一部優於美俄的低空雷達,打造瞭中國人自己的預警機,做出瞭3型雷達,並且把雷達“搬”上瞭飛機……概括他70多年的人生很簡單,但每個字都刷新瞭中國國防的新坐標。

“我們一定要爭口氣”

“國產預警機探測的靈敏度,就像一個人能看到20公裡外一根火柴劃出的火焰”

中國預警機有個外號,叫“爭氣機”,為民族和國防事業爭一口氣。上世紀80年代末,年過五旬的王小謨在爭議和質疑中,堅持攀爬預警機這一高峰。盡管他始終不認為自己是“中國預警機之父”,但人們總願意這麼叫他。

20世紀90年代,通過多年艱辛的談判,我國與外方簽訂合同,共同開發一架發展型預警機,王小謨擔任中方總設計師。這是一項技術高度密集的系統工程,隻有少數幾個國傢擁有研制能力。然而,2000年,迫於美國壓力,合作方單方面終止預警機合作研制合同。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王小謨向上級建議“立足自主、研制國產預警機!”這一建議很快得到中央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一定要做中國人自己的“爭氣機”。僅一年時間,王小謨帶領的團隊就把地面樣機做好瞭,又過瞭一年,樣機飛上瞭天。隨後,他們又打破瞭從科研樣機到研制成功至少需要10年的預言,僅花費瞭5年時間。

“中國采用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比美國的E—3C整整領先一代!”美國政府智囊團“詹姆斯敦基金會”如此評論。最終,國產兩型預警機創造瞭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9個第一,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復雜的記載信息化武器裝備。

“國產預警機探測的靈敏度,就像一個人能看到20公裡外一根火柴劃出的火焰。它定位的精確度不亞於射擊比賽中每發正中靶心的程度。”王小謨的得意門生、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陸軍打比方說。

王小謨在研制三坐標雷達的歷程中,不止一次地感嘆“感謝國外對我們的技術封鎖,讓我們必須走出一條自力更生之路”。也正是因為如此,他自豪地拍胸脯:“以地面防空雷達為標志,我國真正達到瞭國際先進水平,這個先進水平是整體水平的世界先進。”

“我們一定要爭口氣”,這幅標語至今仍掛在預警機機庫的墻上。

“人是第一戰鬥力”

培養年輕戰鬥力就是壓重擔,“不是不管,不能全管”

人是第一戰鬥力,這個觀念一直貫穿瞭王小謨的整個科研人生。身體力行這個觀念,王小謨做瞭不少“抗爭”。

在研制預警機的過程中,王小謨要在飛機上裝廁所,招來瞭很多反對的聲音:一個廁所200公斤,增加瞭很大負擔。王小謨堅持:“預警機不同於一般運輸機,試飛時間很長,廁所一定要加。”最後,王小謨把增加的200公斤攬到瞭自己身上,想方設法在自己的設備中“砍”掉瞭相當的重量。

這不是他第一次據理力爭。他帶領研制的三坐標雷達是第一個關註人機環境的雷達。“以前的雷達車上沒有空調,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你能眼睜睜地看到汗珠一顆顆冒出來。”經常待在車裡做實驗的王小謨有親身體驗。他提出要在雷達機裡裝空調,遭到反對後,他據理力爭:“人是第一戰鬥力,人都不行瞭,設備有什麼用?”終於,專門耐高溫的軍用空調首次出現在瞭雷達機裡。

人是第一戰鬥力,招攬人才時候的王小謨將這一理念執行得更徹底。陸軍就是王小謨在上世紀80年代用40萬元“買”回來的7個學生之一。當時這7個學生在中國科技大學就讀的都是定向培養專業,由學校提供學費,畢業後也必須服從學校分配。為瞭要到這7個人,王小謨咬咬牙,硬是在他時任所長的中國電科38所經費最困難的時候掏出瞭這筆錢。“現在看這7個人,都很有出息”。

人才培養中,王小謨常做驚人之舉。讓剛畢業的陸軍做項目總設計師,後來更是拍板讓38歲的他當預警機的總師,還讓當時年僅30歲的曹晨擔任某型預警機的副總師。這些曾經遭人質疑的“小孩”,最終都不負導師期望,擔起瞭艱巨的任務,成長為預警機領域的骨幹人才。

讓這麼年輕的學生當總師,您當時真是沒有一點顧慮嗎?面對疑問,王小謨哈哈一笑:“我心裡有底呢,萬一出瞭問題,我會馬上告訴他們的。”

培養這些比他小三四十歲的年輕戰鬥力,王小謨的絕招就是壓重擔,“不是不管,不能全管”。

做項目就像演好一臺戲

唱京劇和造雷達是相通的

“我喜歡梅蘭芳的戲,最愛一出《宇宙風》。”成長在北京四合院裡的王小謨,差一點走上瞭藝術人生。然而命運沒有這樣安排,短暫徘徊後,他選擇上大學,畢業後投身到國防科技工業中,並成長為一名院士。王小謨覺得,唱京劇和造雷達是相通的,當總設計師的本事也有大學時當京劇團團長這份經歷的功勞。做一個項目,就像演好一臺戲,安排燈光、演員、樂隊,就像組織一個幾百個人的研發班子,“首先主意要出好,然後要讓大傢心甘情願地按照你定的目標去做。”

即便是在人生的低谷中,他仍“演出”瞭一幕幕出色而又堅韌的生活戲。1966年的政治風暴中,王小謨被冠以“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被打入研究所機房管理計算機。他在機房的空調冷卻池裡遊泳,用計算機下棋、唱歌,兩年後,當他從機房裡被“放出來”的時候,已經是一個計算機專傢瞭。這兩年的計算機心得,被他應用在研制我國第一個使用計算機技術的三坐標雷達中。

某型預警機研制最關鍵的時刻,王小謨先是遭遇瞭車禍,傷愈後更有噩耗傳來,他被確診為淋巴癌。王小謨當時坦然面對:“我這輩子也沒有什麼遺憾的瞭,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去的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國傢也給瞭我足夠多的榮譽,我該知足瞭。”

他的病房裡,傳出的是京胡聲,還有與預警機設計師的討論聲。自稱“整天除瞭躺著就沒事幹”的王小謨還在病床上提出瞭下一代預警機的發展戰略。對工作他其實不“知足”,他說:“下一代預警機的發展戰略,不僅是達到世界先進,而是要立足於引領世界水平。”

半年後,王小謨奇跡般地痊愈瞭,回到瞭試驗現場,他對大傢說:“我又活過來瞭。”

如今的王小謨,笑容堅定,聲音渾厚,看不出曾經病痛的痕跡。他也仍然沒有閑下來,帶博士生,開會,抽空去鍛煉。“本來計劃在70歲後停止工作,找一幫老票友練練京劇,組織一個京劇社……”

他今年74歲,這個願望還沒空實現,他又默默地把實現願望的時針往後撥到瞭80歲,不知到時候他是否真能閑下來。



Orignal From: 走近國傢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鄭哲敏、王小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0z7blog01 的頭像
    x0z7blog01

    x0z7blog01的部落格

    x0z7blog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