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當馬克·紮克伯格出席一場科技盛會時,他對當時參與會議的同仁和觀眾信誓旦旦地表示,用戶今後每年在Facebook上分享的信息量要比前一年“翻一番”。對於彼時迅速增長的Facebook來講,紮克伯格的預言可能非常可信;但在時隔五年,面臨用戶飽和和基數下滑的今天,小紮“翻番”的言論還可以實現麼?
就在上周,Facebook推出瞭Graph Search,這款產品被視為這傢社交公司加緊推進搜索服務佈局的強勢躍步。盡管Facebook以往的表現備受質疑,但Graph Search一經推出便獲得贊賞。通過Graph Search,Facebook將允許用戶查看可能認識的人的狀態信息,並將為企業雇主提供更加精準的人才資源定位服務。然而,鑒於Graph Search的實質隻是聚合分享信息並作簡單的數據分析,因此,這項服務暫時並不能夠向用戶提供未經分享的信息。
分享數據遠不及小紮預期
事實上,早在推出這款產品之前,Facebook便一直在公司內部測試Graph Search。作為早期員工之一,凱特·露絲深有體會,她曾在自己的著作《孩子王們》(The Boy Kings)中斥責瞭Facebook的企業精神,並就“馬克·紮克伯格要求女性員工身著T恤參加他生日派對”的事情表達瞭自己的觀點。露絲在書中公開質疑Facebook到底能否挑起“改變人們社交生活的重擔”,因為就現實事例來講,小紮的社交能力似乎並不高。不過,她仍然坦誠“分享將成為Facebook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一步推論之前,我們先參考一下這些微妙的數據:
截至Graph Search發佈那天,Facebook用戶已上傳瞭逾2400億張照片,且其上載的照片數量還在以每天3億張的速度瘋長。但在3年以前,坐擁僅4億用戶的Facebook就已獲得每天1億張的照片上傳量。照這樣算,Facebook用戶每年分享照片的數據隻較前一年增長10%。那麼,何來“再翻一番”的說法?
另一方面,位置數據也是組成Graph Search的重要部分。然而,相較於照片分享服務,Facebook在這一塊的力量卻弱小得多。雖然這傢公司曾單獨推出簽到服務Places,但因為人們更喜歡直接將自己的地理數據與狀態信息一齊分享,這因此讓Places的位置愈發尷尬。事實上,很多智能手機用戶對於簽到服務的熱忱度都已減弱。
盡管Facebook不斷在嘗試為人們提供更棒的本地服務,而且還重推措施鼓勵人們簽到後進行評價所處公共場所,但用戶從未在意這傢公司的良苦用心。
職業數據搜索前途未卜
當天的新品發佈會上,曾負責Google地圖產品的拉爾斯·拉斯姆森著重宣講瞭Graph Search的“招募”服務。不過,招聘搜索引擎TalentBin的CEO 彼得·賈贊奇卻表示自己看衰這項功能。賈贊奇表示,很多願意填寫自己簡歷的Facebook往往來自矽谷的高新科技公司,這造成瞭數據的嚴重失衡。另一方面,相較LinkedIn用戶願意花費時間維護自己檔案的情況,Facebook用戶對自己工作經驗的描述信息約為120個字,僅為前者的1/15。據此推理,Graph Search對LinkedIn的社交招聘服務並不存在威脅。
為瞭加速用戶分享自己職業數據的步伐,Facebook還曾試圖推出一項名為“無摩擦共享”(Frictionless Sharing)的服務,但這款產品最終也以夭折告終。此外,Facebook還推出瞭一款“新聞閱讀器”產品,能夠在用戶點擊好友分享的鏈接後瞭解用戶的閱讀習慣。不過,這款產品也因用戶的差評與詬病結束短暫的生命。
Graph Search的位置到底在哪?
評論傢表示,如果用戶發現他們分享的數據能夠被朋友更容易找到,那麼他們將會更積極分享信息。不過,這種策略也可能將用戶逼向另一條路,因為一旦用戶意識到他們的信息能夠被輕易找到,他們可能會因此嚇到。
對於Facebook來講,Graph Search是非常必要的移步。正如拉斯姆森在博客中指出地一樣,Facebook需要將過往的搜索服務加以整合,以便能夠創造出一款完善且性能優質的綜合搜索引擎。
Graph Search對Facebook的成功道路是必要的,但並不是必需的。Facebook現在需要做的,是將馬克·紮克伯格的預言變為現實,而不僅僅是讓它存在於幻想中。
Orignal From: Facebook真正挑戰在分享,而不是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