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伴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的播出,舌尖體開始走紅網絡。比如說:
瓜子,無疑是太陽和向日葵的愛情結晶,唇齒與手指的默契配合,讓這溫暖熱情的果仁瞬間迸出又隨即粉碎,隻留下質樸的香氣和空虛的果殼。
在魚米之鄉長大的徐媽媽深知,水,是食物中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寒冷的冬夜,徐媽媽拿出袓母傳下來的鐵壺,煮瞭一壺滾燙的水,給正在復習迎考的小明,泡瞭一碗熱氣騰騰的鮮蝦魚板面。
但是有人走得更遠。幾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大一學生自制瞭視頻《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被贊“深得舌尖真傳”。
“北京海淀,太平洋吹來暖濕的季風,學霸正在瘋長,又到瞭大學生們最忙碌的季節——考試季。由早餐帶來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維持繁重的復習後身體所必需的蔗糖。”這一深具感染力的旁白,隨著一個睡眼惺忪的學生緩緩走出宿舍,為考試季的室友們尋找口糧緩緩展開。一系列高度模仿舌尖的鏡頭、語言以及配樂接連出現在畫面中。
近日,同校的校園媒體《青春報》采訪瞭這8名主創。
大學生自制高仿泡面版《舌尖2》網絡爆紅:
(左起:王塑巍、劉昱秋、潘基勇、鄭森洋、張坤、劉瑋、楊悠洛,配音指導袁曦彤缺席此照。)
5月22日,一個名為“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高仿舌尖上的中國,爆笑黑出翔!”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這段視頻僅7分55秒,原素材也不過15分鐘,卻在網上爆紅,截至5月25日晚上23:30整,在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的播放量達252萬。
“舌尖泡面”劇組共8人,都來自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3級青少系2班。
【1棵國槐樹】
在視頻的第1分33秒,出現瞭第一個大笑點:國槐樹。
這棵國槐生長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子二號樓的前,樹幹的垂直挺拔是視頻制作者們選中它的理由之一。制作組的人其實最開始打算在“三棵樹”拍攝素材,但由於正當中午,恰好是同學們到“三棵樹”下取快遞、去食堂吃飯的高峰期,人來人往不便,他們便選中瞭這棵樹。
用來綁住樹幹和“尼瑪坤爺“扮演者張坤的那一條細長的紅色繩子是隨便在地上撿的一條紅色塑料帶。在拍攝時,這條紅色的帶子極難操控,張坤擺弄瞭一個小時也沒有系好,最後在導演王塑巍和演員楊悠洛的幫助下,才把它順順當當地固定在腰上。拍攝完視頻後,張坤發現,塑料帶解不開瞭。於是3人聚在樹下與它作鬥爭,過往的同學們不斷投去詫異的目光。張坤註意到,有的同學還懷疑他們準備自殺。最後,3人在一個小指甲鉗的幫助下將張坤“解救”出來。
這段充滿瞭笑點的視頻點擊量到達百萬,各大門戶網站開始刊登視頻的劇照。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張劇照是就是張坤一手端著盛有泡面的飯盒、一手拿著筷子挑起泡面的情景。看到如此之高的點擊量和出鏡率,張坤給遠在傢鄉寧夏的媽媽打瞭一個電話。
張坤的舍友們對記者誇張地模仿他:“媽!我快HOLD不住啦!我要出名瞭!”張坤則連忙澄清,自己並沒有那麼誇張,隻是有一點點激動,“我的媽媽聽說瞭這件事情之後,表現的十分淡定,隻是說瞭一句做得不錯。”
“我開始感覺有些不安瞭。”看到視頻如此火爆,張坤有一種“一夜成名”的錯覺,但是這樣的感覺並不是單純的開心和激動,他開始感覺到不安。視頻中出現的一些品牌名稱,例如康師傅、超市發等等,他們並沒有做一些處理,他擔心這些細節會不會給他們的團隊帶來麻煩。
【8個小夥兒】
8位主創來自二號樓兩個相鄰宿舍,他們是:導演王塑巍,“尼瑪坤爺”表演者張坤,配音劉昱秋,配音指導袁曦彤,演員鄭森洋、楊悠洛、劉瑋、潘基勇。這幾個小夥子平時關系非常好,都是《舌尖上的中國》的忠實粉絲。長相憨厚頗具搞笑天賦的張坤擔任主演泡面廚王“尼瑪坤爺”。身兼導演、攝像、後期編輯數職的王塑巍和配音劉昱秋沒有出現在視頻中。
(左起:王塑巍、鄭森洋、楊悠洛、潘基勇)
“當初王塑巍希望拍一部‘舌尖泡面’的提議一出來,我們立刻就來瞭興趣。因為對《舌尖上的中國》太過喜歡,其中的臺詞風格與拍攝橋段早已爛熟於心,所以,沒有漫長的策劃與準備,我們就地取材,說拍就拍。”演員鄭森洋說。
視頻的2分37秒,出現瞭視頻中的第二個大笑點:尼瑪坤爺端著一個擺滿食材的案板,滿臉“收獲的喜悅”走在走廊中,然後進入到寢室中制作泡面頭湯。鄭森洋告訴記者,尼瑪坤爺手中的案板是從書桌上卸下來的放鍵盤的東西。“其實我現在還在想,如果舍管阿姨看見我們這樣使用那塊板子會怎麼樣,她們一定會罵死我們的。”
視頻中出現的寧夏枸杞、新疆甘草、雲南玫瑰全部都是從各處搜羅來的食材。那一根皮蛋腸的主人是潘基勇(演員之一),拍攝視頻的時候,大傢都覺得雙匯的火腿腸實在是太普通,潘基勇突然想到,自己還有幾根去年軍訓時留下的皮蛋腸。微博中許多粉絲表示:好想也來一碗泡面加皮蛋腸。
“頭湯”制作時,視頻中出現的94度熱水,其實也是大傢共同的主意,楊悠洛說,中青院的熱水好像永遠都燒不開,我們就順便體現一下學校的特色。94度水溫,更是讓很多已經畢業的師兄師姐懷起瞭舊。校園裡的飲水機那似乎亙古不變的94度開水,伴著咖啡與泡面,陪伴他們度過瞭無數個挑燈夜戰的日子。影片中,稍後出場的那一瓶“幹白葡萄酒”則是鄭森洋友情提供的。
潘基勇說:“有些即將畢業的師兄師姐看到這一個視頻都哭瞭,因為現在正是畢業季,視頻中的那些熟悉的畫面都是他們的共同回憶。”
24號中午,工作室的4個人在電梯內聽到同學們談論他們的視頻,楊悠洛說:“雖然面無表情,但心裡在偷笑。”
【斯文導演愛自由】
王塑巍是這部原創短劇的靈魂人物,來自四川瀘州的他外表斯斯文文,說話穩重而有條理,拍視頻短片是他最大的興趣愛好。小學5年級時,王塑巍和同學一起拍攝瞭短片《反恐精英兒童篇》,這個視頻當年在新浪視頻的點擊量達6萬。初中時期,王塑巍幫助四川當地的一個方言說唱歌手制作瞭一個MV,在當地引起瞭很大的反響。
“其實來中青院之前我的目標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廣播電視制作專業,為此我連以後上大學學專業拍片子需要用到的攝像機、臺式電腦都準備好瞭。來到中青院的第一個學期,是有些小遺憾,可是第二個學期我的消極思想就消失瞭,我發現在這裡我同樣可以做我喜歡的事,甚至做起來更加輕松,沒有任何外界壓力。”王塑巍說。
關於他的“自由路上”影音工作室,王塑巍說這個名字是他即興取的,並沒有賦予深刻寓意,但他希望這個小小工作室可以承載著他們的夢想一直發展下去:“僅是興趣就足夠瞭。從興趣出發,純粹做事,我體會到瞭最大的快樂。我希望自己永遠是個自由的人,就像‘自由路上’這個名字一樣,我要我們每個人都行走在自由的路上,‘自由’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詞。”
去年期末時,有幾天沒有考試。一個下午,王塑巍提議:“我們去天津看海。”大傢一致響應,於是8個小夥兒完成瞭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雖然身兼導演、攝像、後期編輯、解說詞串寫及後期剪輯數職,王塑巍說自己對專業技術的瞭解並不很多,隻是在鏡頭拍攝,畫面剪輯方面的感覺還不錯,並且,畢竟有《舌尖》這個成功的紀錄片供他學習與體會。
“做這些都不費什麼大波折,因為是出於興趣,所以就遵循著自己的想法,怎麼好玩怎麼拍。片中人物的動作和一些搞笑情節都是我們幾個邊拍邊想,比如那個老壇酸菜方便面在鏡頭前轉動的情節,我們把方便面桶放在三腳架上,用手勻速轉動三腳架的桿子,用充電臺燈來打光。一開始鏡頭畫面固定在方便面桶上,然後我拉鏡頭,把我們拍攝時的道具與人員都呈現出來,就出現瞭那個極具喜感的畫面,看起來效果不錯。”
王塑巍沒想到視頻傳上去會這麼火。他從前也上傳過一些原創視頻,瀏覽量有六七萬就已經無比開心瞭。“這段時間優酷網站的運營編輯還曾私信過我,希望能和我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我並沒有回絕他,但也沒有答應跟他們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因為我們畢竟隻是大一的學生,課業為重,最重要的是,我想自由自在地拍東西,有瞭想法與創意才去拍,我想簡單一點。”
Orignal From: 8個男生,《舌尖上的泡面》背後的高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