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6日,著名電影制片人和導演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戰者”號潛艇,下潛到深達11 000米的馬裡亞納海溝,創造瞭載人深海探測的紀錄。近日,《科學美國人》記者采訪瞭這位傳奇人物,在訪談中卡梅隆談到瞭深海探測的重要性和意義。他還提到,當他孤身到達大洋最深處時,有一種身處監獄的感覺。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是前無古人的。
他乘坐“深海挑戰者”號下潛到瞭位於關島西南部深達11 000米的馬裡亞納海溝,孤身到達瞭我們這個星球最深的地方。一部介紹卡梅隆其人其事的紀錄片正在制作中,片中的卡梅隆有兩個身份——《阿凡達》(Avatar)和《泰坦尼克號》(Titanic)的導演,以及深海探險者。卡梅隆的深海探險讓他贏得瞭科學傢的尊重,因為他到達的深度極具科學價值。在那次探險結束後不久,卡梅隆將“深海挑戰者”號捐贈給瞭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這個研究所將在今年4月派出一艘自動化深海探測潛艇,進行深海探測。
《科學美國人》記者十分有幸在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采訪到瞭卡梅隆,他的團隊正與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工程師一道,進行科學攻關。
《科學美國人》 :你坐在“深海挑戰者”號裡時,是什麼感覺?
卡梅隆: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同時也為我們的團隊感到驕傲,是他們克服瞭所有的困難,讓那次探測得以順利進行。我一個人待在裡面的時候,一點也沒有感到害怕,因為我相信“深海挑戰者”號是完美的。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看到別人未曾看過的景色。我當時還想,不知道能不能看到阿米巴蟲(xenophyophore,一種巨型單細胞微生物)。海洋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昏暗荒涼,但其實並不是這樣,海水裡有各種各樣的小生物,隻是我大都看不見。在後來的回放錄像中,我看到瞭許多生物,說來可惜,在身臨其境時我卻看不見。說不定那時在我身邊30英尺處就隱藏著“世紀大發現”——這也是激勵我進行探索的動力。
《科學美國人》:為什麼近期載人深海探測似乎並不是很火呢?
卡梅隆:載人深海潛艇非常重要,但相比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遠程操控潛艇)和AUV(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自動化水下潛艇)來說,體積較大,成本也更昂貴。由於資金的限制,許多研究人員都隻能采用簡單的自動化著陸器(robotic landers)或ROV、AUV來進行深海探測。不過,我認為,載人深海探測對科學進步最有裨益,所以我也是這樣去做的。“深海挑戰者”號的意義,不僅在於它的先進技術,也在於它挑戰瞭傳統觀念。
《科學美國人》:你認為美國政府在資助深海探測方面做得如何?
卡梅隆:就這一點來說,我覺得政府做得不夠,所以才需要有更多的私人投資和商業投資介入,這也是我參與其中的原因。
《科學美國人》:你認為深淵探索的最迷人之處是什麼?
卡梅隆:通過深淵探索,我們也許可以找到生命起源之謎的答案。生命起源假說認為,板塊潛沒(subduction,一種板塊構造運動,也是海溝形成的原因)時發生的化學反應,導致生命誕生。我們知道自地球形成之日起,板塊構造運動就在不斷進行,它也是人類能源的重要來源。當我下潛到海溝底部,我有一種感覺,仿佛自己正在見證生命的起源。
《科學美國人》:接下來你有什麼計劃?
卡梅隆:也沒有太確定,我希望能看到AUV/ROV混合系統實現超深淵(深度超過6 000米)探測;如果有其他人願意親自駕駛潛艇下海,我非常願意資助這類項目。但我自己最近幾年可能不會再下深海瞭,我得忙著籌劃《阿凡達》的續集。但我還會回來的,上一次我隻是觸到瞭底,關於深海,我還有很多夢想要實現。
Orignal From: 大導演的世界級深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