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晚,備受期待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以下簡稱《舌尖2》)在央視開播,第一集《腳步》播出後引發瞭不少觀眾熱議,有觀眾表示被片子傳達的鄉愁所打動,也有觀眾認為美食的畫面不夠豐富,對此,中新網獨傢電話采訪瞭本集導演李勇,由他來做出解讀。
表達鄉愁、變遷主題
相比《舌尖1》,《舌尖2》加入瞭不少人文關懷,用人物故事帶出地方美食,比如養蜂人的豆花、香腸、臘肉;麥客的褲帶面;海邊漁民為女兒學會捕撈跳跳魚;留守兒童等到父母回傢制作魚醬;歸國的老華僑歸鄉宴上的蘿卜飯等。
“《腳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變遷。”這一集的導演李勇解讀說,“人類為瞭獲得食物到遠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勞動,食物本身也會遷徙流動,這歸根到底也和人類的遷徙分不開。”
在李勇看來,變遷隻是表面上的涵義,“更深一層的是,我們想表達一種鄉愁,想說這是一個巨變的中國,大傢步伐很快,為瞭得到更多也會失去很多,想體現這種意味。”
為美食去尋找人物故事
對於留守兒童、歸國華僑等社會熱點人物的設置,李勇表示並非刻意而為,“每一集的導演會根據主題再去找人物的故事,例如《腳步》是反應人和食物的流動變遷,養蜂人是流浪在外尋找食物的群體,像留守兒童是帶著傢鄉的食物到遠方去,他們之間會形成勾連,食物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流傳出去的。”
李勇介紹稱,每個主題確立後,分集的導演會看大量的書,調查、寫文案,“這個過程非常非常長,文案寫作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調研,就是先確定這一集有哪些美食,再根據單個美食去各個地方,比如魚醬隻有那個地方才有,我們就去瞭貴州。不是我們一開始就想拍留守兒童,而是我們到瞭那裡覺得那個人物、他的職業很適合表達這種食物,承載這個地區的美食。”他透露,尋找人物的過程頗為漫長,大概耗時兩三月的時間。
《腳步》刪除寧夏面食
《舌尖2》第一集《腳步》播出後,有網友感嘆美食畫面匆匆而過,尚未看過癮,並擔心未來幾集會否依舊這個路線。李勇回應道,“我這集美食也不少,可能就是展現的故事太多。每一集的定位不太一樣,美食的比例和構成肯定也不同,後面幾集美食的量會呈現不同比重,不要因為我這一集就對《舌尖2》的美食做出判斷。”
李勇告訴記者,因為片長的關系,《腳步》不得不刪除瞭很多美食,“這一集裡寧夏的一些美食被不得已刪掉,比如寧夏的牛肉蘿卜包、面食、花卷等,就是麥客的那一段。”但同時他也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做出承諾,“我們把每個省的美食都拍到瞭。”
作為美食節目的導演,李勇認為美食是《舌尖2》的出發點,但並非全部,“我們是一個美食節目,但不是單純隻做美食的節目,我們想通過美食讓大傢看到當今中國人生存的狀態。”
Orignal From: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鄉愁深,美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