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0年前“公務員”省考題面世:什麼都要懂

位於夫子廟的中國科舉博物館將在青奧前開館。科舉博物館自籌建起已同步展開文物征集工作。現在籌建組已征集到相當數量的科舉文物真跡,包括試卷、匾額、武舉石、器具等。目前正進行文物修復、裝裱,為開館展陳做準備。這些寶貝長什麼樣?它們講述怎樣的科舉故事?昨日,記者來到存放征集文物的“藏寶處”一探究竟。

今年是甲午年,這很容易讓人想起120年前的那場甲午中日戰爭。最近,“中國科舉博物館”籌建組就從民間藏傢手上征集到瞭甲午戰爭那年,江南貢院舉行科舉考試的考卷。歷經120年的漫長歲月,泛黃的宣紙邊角雖然有些破損,但“光緒二十年甲午科江南鄉試”的字跡及考試題目依然清晰完整。

記者發現,當年的這場“公務員”省級考試共3份考卷分3場,第一場考“四書”、第二場考“五經”、第三場考“策五道”。“古代科舉考試,歷史上已有的文化知識、治理國傢的能力都要考。”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館長周道祥解釋說,古代官員分工不明晰,以知府這一級官員為例,既要管軍事,又要管民生、教育、農業、稅收,甚至還要審理案件,所以什麼都要懂,“科舉考試其實就是選拔全能型人才。”

江蘇狀元獲立“朝元”匾額

匾額紅底黑框,中間刻有“朝元”兩個金字,兩邊用金粉書“為中式戊戌科狀元孫承恩立皇清順治十五年孟三月嗀旦”。其中,“朝元”二字大氣渾厚、遒勁有力。

科舉時代,應考者必須跨過四大步,首先經縣州級考試“童試”,考中者稱秀才;再經省級考試“鄉試”,考中者稱舉人;再經國傢級考試“會試”,考中者稱貢士;貢士再經皇上親自監考的“殿試”,考中者為進士,其中前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清朝制度規定,除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外,其他新科進士還要在保和殿進行一次考試,並特派大臣閱卷,即朝考。

孫承恩就是順治十五年(1658年)朝考的第一名,稱為朝元。據史料記載,孫承恩是今張傢港市鳳凰鎮人,自幼好學,以文才著稱鄉裡。中狀元後,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

浙江考生的落榜考卷首度露面

古代科舉考試,應試者如過江之鯽。以江南貢院為例,鼎盛時期僅考試的號舍就擁有20644間,足見當時考生數量之多。然而,中榜者寥寥,絕大部分考生隻能面對落榜的現實。在科舉博物館征集的文物中,有一份浙江龍遊考生葉煥章的落榜考卷。“這是難得一見的落卷。”周道祥說,對於古代文人來說,落榜是很沒面子的事情,他們一般會把印有“落卷”的首頁撕掉,所以完整保留下來並被發現的很少。

以往發現的科舉考卷,不是黃紙黑字就是白紙黑字,而這份“落卷”通篇全是紅字。“這跟嚴格的科舉考試紀律有關。”秦淮區文化局局長趙久明告訴記者,明、清兩代,為防止考官認出相熟考生的字跡徇私舞弊,閱卷官不允許批閱考生的親筆答卷。考生的原卷(即墨卷)須彌封糊名,由謄錄人用朱筆謄寫一遍,再由對讀官校對無誤後,送交閱卷官批閱,稱為朱卷。而在落卷首頁上,蓋有彌封所官、謄錄所官、對讀所官、閱卷所官等六個印章,這表示一旦閱卷出現差錯,將追究蓋章六部門相關官員的責任。

武狀元能舉起330斤的石頭

科舉制是中國創造的一項人事選拔制度,武科舉則是中國在軍事上選取武官的又一創舉。想當武官,不僅要考文化知識,還要考刀、馬、弓、石等武藝。其中,托舉石頭考的就是武官的力量,曾被武狀元舉起的石頭就稱為“武舉石”。

目前,科舉博物館已征集到好幾塊遺存在民間的武舉石。其中最重的一塊,與人的膝蓋差不多高,重達330斤,上面還刻著“鰲頭”兩字。“古代獲全國第一的武狀元,通常被世人叫做‘獨占鰲頭’。”趙久明透露,這塊武舉石是從一戶科舉世傢的後代那兒找到的。



Orignal From: 120年前“公務員”省考題面世:什麼都要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0z7blog01 的頭像
    x0z7blog01

    x0z7blog01的部落格

    x0z7blog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