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凌晨,“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即將飛向月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再次成為世人關註的焦點。
“30分鐘準備!”崇山峻嶺間,傳來任務指揮員鄢利清沉著響亮的口令。3年前的“嫦娥二號”衛星也是由他下達的點火發射口令。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正靜靜矗立在二號發射塔架上,箭體上“中國航天”4個大字格外醒目。火箭頂部的整流罩上,“半輪明月,一雙足跡”的中國探月工程標志清晰可見。
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曾留下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時至今日,從探月工程啟動,到“嫦娥一號”、“嫦娥二號”航天器繞月飛行、深空探測等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國航天人一路走來,在太空留下瞭一串串閃光足跡――
2007年10月24日,我國探月工程的首顆衛星“嫦娥一號”,從西昌啟程奔向38萬公裡外的月球;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衛星再次壯麗騰飛,為我國開展後續深空探測奠定瞭堅實基礎;
如今,“嫦娥三號”探測器即將從這裡再次踏上奔月征程。“嫦娥三號”將攜帶我國第一輛月球車“玉兔”號,首次實現月球軟著陸、無人探測及月夜生存3大技術創新,首次實現對地外天體的直接探測,翻開瞭我國探月工程發展的嶄新篇章。
國防科工局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向記者介紹說,“嫦娥三號”發射任務的主要環節是近月制動、變軌、軟著陸和兩器分離,其中軟著陸即“落月”是最重要的考驗。另外,中國探月工程的下一步計劃是實現月球無人采樣返回。
記者在發射場區瞭解到,為瞭給這位“嫦娥”姑娘提供安全、舒適的“閨房”,今年以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科技人員連續奮戰,先後建成瞭遠距離測發指揮監控系統、測控指揮監視可視化系統、通信設備集中網管系統、氣象信息網絡傳輸系統,完成瞭包括改造光學儀器、測控設備更新換代、嚴密組織特燃特氣籌措等在內的技術改進達上百項,進一步提高瞭發射場的可靠性和整體發射能力。
西昌衛星發射場區指揮部副指揮長趙民說,為確保“嫦娥三號”能夠完美登月,此次任務首次采用多窗口、窄寬度和高精度入軌發射。發射窗口的選擇主要基於地球、太陽、月球3個天體的運動規律,以及發射場天氣、探測器軌道等因素。“3天6個發射時間窗口,最寬4分鐘,最窄1分鐘。按照之前的天氣預報,12月1日夜至2日凌晨,西昌的氣候符合發射要求。不僅如此,火箭升空後的整個航區的氣候都是好的,符合測量要求。”
“5分鐘準備!”
燃料加註手們身穿防靜電服、手戴棉質手套,熟練而小心地為火箭添加“動力”―溫度極低的液氫和液氧均屬易燃、易爆、有毒氣體。此項工作對加註精度要求非常高,任何一個細節出問題都可能造成發射中止。盡管任務艱巨、使命重大,但中心操作手們早已練就瞭一身過硬“絕活”,保證瞭歷次發射無一失手。
各路人馬進入最後臨戰狀態:遠控樓內,電測、遙測、外測等系統技術人員,正按規程對火箭作最後的測試檢查;指控中心大屏幕上,各類數據、圖表頻頻變化,調度口令聲此起彼伏;瞄準間裡,科研人員正用瞄準儀密切監測發射架上的一個小窗口,對火箭姿態進行最後的精瞄;場坪四周不遠處,消防車、安全保障組隨時待命。
塔臺上工作人員已經全部撤離,“巨龍”矗立在夜幕中整裝待發,等待著一飛沖天。
“1分鐘準備!”
“……5、4、3、2、1,點火!”發控臺操作手白春波果斷地按下紅色點火按鈕。1時30分,火箭底部噴出橘紅色的火焰拔地而起,“隆隆”的怒吼聲響徹山谷。
群山顫動,大地轟鳴,長征三號乙火箭拔地而起,直刺蒼穹。我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從這裡起飛奔向月球。
起飛約10秒後,火箭按程序轉彎,向東南方向的夜空飛去,漸漸沒入雲層。
“發現目標”、“跟蹤正常”。指揮控制中心大廳內回蕩著來自各個測量站點的報告聲。顯示屏上,再現著火箭的飛行軌跡,高度、速度、位置、各系統工作狀態,飛行實時動畫盡收眼底。
2時18分許,器箭分離、太陽能帆板展開的好消息從北京飛控中心傳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振中宣佈:“嫦娥三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人群中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為此次發射任務辛苦工作3個多月的參試人員臉上露出酣暢的笑容。
12月2日是農歷十月三十,仰望廣袤無垠的太空,我們看不到皎潔的明月。但我們知道,那月上宮闕,正等待著“嫦娥”姑娘“回傢”。
擔負此次發射任務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43年來,承擔瞭83次衛星發射任務,占我國航天發射總數的45%,實現瞭1997年以來60戰全勝的輝煌業績。
嫦娥探月是中國人延續數千年的夢想。如今,奔月的夢想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航天夢連著中國夢,航天夢助推中國夢。不久的將來,中國人還將建成自己的太空站,還將探測火星,進而飛向銀河系……向著更高、更遠的太空前進吧,中華民族正在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書寫更加燦爛輝煌的篇章!
Orignal From: 嫦娥三號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