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瞭“探索不分文理科”等教育改革措施,這將是中國教育界“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它的影響將是深刻的、全局性的。
其實,許多國傢的教育不分文理科。在美國,中學和大學一年級不分文理。不分科,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每個人的天分得以充分挖掘。
A
中學不分文理科
大學錄取考查學生學習激情和做事毅力
美國沒有高考,隻有測試學生一般能力的SAT考試。這種考試隻考查學生三個方面的能力:語言能力、數學能力和邏輯推理。這也反映瞭美國的教育理念,認為這三種能力是學好其他一切科目的基礎。
美國大學把這種考試的成績作為錄取參考,一般沒有硬性的分數線,便於學校從多方面選拔人才。
在美國,學生在中學時期的平時成績特別重要。大學錄取一般看最後幾年的表現,他們重視的是學生學過什麼科目,在學校裡的相對排名。美國大學招生還考慮一個重要的指標,那就是學生的社會實踐。
美國好一點兒的大學會要求每個申請者寫一份讀大學的“個人陳述”,學校從中判斷申請者的素養和學習動機。美國知名的大學還要對考生一個個進行面試,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諸如學習激情、做事毅力、邏輯思維等,因為這些素質對學習的成功很重要。
美國的中學分公立和私立兩種,不同學校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差別很大,但都不分文理科。高中階段的課程一般分為這幾大板塊:英語、數學、外語、歷史和社會科學、科學、體育、藝術等,此外還有生活技能課。每一門類都規定有必修的和選修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進行選擇。比如一個高中生可以主修“化學、地理、生物和文學”,另一個高中生則可以選擇“數學、物理、經濟和歷史”等。
B
大學成“探險旅程”
一年級不分專業,四年下來課程不一樣
在美國大學,不分文理科制度下招來的新生,剛進大學時候也自然是沒有專業。因為高中畢業生一般在18歲左右,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興趣和特長在哪兒。
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在2010年8月的開學典禮上講道:
耶魯大學開設有2000多門課供你選擇,但是你不得不錯過98%的課程。但是我要督促你們多嘗試不同的課程。每一個學科代表著人類的不同經驗方面,任何一個學科都能夠給你提供不同的窗口,去領略自然界和社會的文化積累,讓你能夠從不同角度看世界。如果讓我給你們一個忠告選課的話,興趣盡量廣泛,盡可能多涉獵各種學科。不要老抱著這樣的信念,你來大學之前選定的學科是最適合你的。選一些完全超越你以前知識經驗的課,這樣不僅可以擴大你的知識面,這樣還可以發現你意想不到的巨大潛力,這甚至可以改變你的人生。
要鼓勵學生“探險”,就必須有一個安全保障制度。這個制度就是考試方式的多樣化,富於彈性,對於同樣一門課,不同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考試方式。
就拿斯坦福的考試制度來看,每個學生一個學期有最高學分限制,比如12個學分,隻能選擇3門4個學分的課,如果想多學一門,就可以用2個學分來修本來4個學分的課。此外還有等級計分制和“滿意、不滿意”或者“通過、不通過”等等考試制度供學生自由選擇。
學生到瞭二年級後就開始決定自己的專業。系科之間沒有壁壘,四年大學下來,誰跟誰學的課程都不一樣,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也多種多樣。
C
研究生沒有專業考試
語言學系招博士生,歡迎數學系學生報名
美國招收研究生沒有專業考試,就是看申請者的背景、推薦信和研究陳述等。這裡說的“背景”,是看申請者所學專業與報考專業的相近程度,比如學經濟的可以申請數學博士,學數學的可以申請物理學博士。但語言學系招博士生,同樣歡迎數學系和計算機系的學生來報名。
拿斯坦福大學語言學系的老師來說吧,他們的本科有學數學的、哲學的、心理學的、計算機的,沒有一個原來是學語言學的。可是,就這十幾位教授,半數以上都是各自領域的世界領風騷人物。這些不同背景的人從不同的學科來看語言,互相切磋就很容易產生思想的火花,發展出新理論。
西方教育中的這種觀念,來自於漁獵文明的哲學觀,不管你做瞭什麼準備,不管你用什麼工具,也不管你是勤奮還是懶惰,最後捕到魚打到獵物才是好樣的,才可以不挨餓。與我們的“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的農耕文明思維不同。
D
文理合璧
是喬佈斯人生的最大特點
喬佈斯用一張幻燈片展示瞭兩條街道的交匯口那裡豎著一個標志著科技與人文的路牌說明蘋果公司能夠走到今天靠的就是這兩個領域的匯合。
科技是工具,人文是目的。隻有為人文服務的科技才能真正改變世界。這是一條被喬佈斯的科技人生所證實的真理。
那種很早就偏科,自小隻對理工感興趣,不涉獵文科,甚至瞧不起文科的工科生是成不瞭喬佈斯的。
喬佈斯小的時候,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適合人文學科的人,同時他也很喜歡電子學知識。寶麗來的創始人蘭德是喬佈斯青少年時期的偶像,蘭德強調一個人既要擅長人文學科,又能駕馭科學,隻有這種人才能做出重大成就。打那時起,喬佈斯就想成為這種文理雙料人才。
喬佈斯認為他人生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文理合璧。歷史上的偉大發明傢、科學傢都有這個特點,比如富蘭克林、愛因斯坦、達·芬奇這些人都是結合瞭人文和科學的天賦而產生瞭巨大的創造力。這種模式的創造力是21世紀創新型經濟的關鍵因素。
今天人們都在談創新,也都在嘗試創新,然而創新並不僅僅是有瞭決心就行瞭。喬佈斯的成功經驗值得人們學習借鑒,他曾這樣表述過:
蘋果之所以能與人們產生共鳴,是因為我們創新中深藏著一種人文精神。我們認為偉大的藝術和偉大的工程師是相似的,他們都有自我表達的欲望。事實上最早做蘋果電腦的最優秀的人裡,有些人同時也是詩人和音樂傢。
一次喬佈斯與蘋果前CEO斯卡利在紐約的中心公園散步,斯卡利說如果他不從事商業將是一名畫傢,喬佈斯則稱自己如果改行他將去當詩人。喬佈斯身上的確很有詩人的氣質,他把自己看作藝術傢,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在產品設計中能馳騁藝術傢一般的想象力。
Orignal From: 從喬佈斯的成功看“探索不分文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