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生代農民工:手機要最好,想通過消費融入城市

1991年出生的小吳來自邢臺農村,來省會兩年。記者看到他時,他正在擺弄自己的iPhone4S。在一傢餐廳當服務員的他告訴記者,網購、上網聊天是他和同事們主要的業餘生活。小吳說,如果有條件,他還考慮買個筆記本電腦,甚至買臺二手車。

事實上,和小吳年齡相仿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漸漸成為瞭農民工隊伍的主體。他們進城賺錢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寄錢回傢,所以,在消費上也不再是“能省則省”,他們不但在城市中掙錢,更希望能融入城市。而這不僅僅體現在身份認同上,而是更切實地體現在他們的消費實踐中。近日,記者走訪建築工地、美容美發、餐廳賓館等多個場所,試圖瞭解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現狀。記者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的父母大都正值壯年,他們較少或沒有傢庭負擔。所以,他們會將收入的相當一部分甚至全部用於消費。而且在消費結構上,他們也不隻停留在基本的生存需要上,而是擴大瞭娛樂等方面的開支。他們用智能手機,閑暇之餘喜歡用手機上網,網購也成為他們主流的購物方式。

一個二線城市的四個樣本

說起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觀念,不少人用“月光”、“大手大腳”來形容。那麼,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消費群體?新生代農民工的錢又都花在什麼地方?記者從中選取瞭幾個頗具代表性的樣本。

每月近千元用於網購

人物代表:小李(女,1994年出生,來自河南,美容師)

“這是我剛網購的發卡和裙子,漂亮吧,最重要的是物有所值,發卡5元,裙子20元。”小李向記者介紹道,愛上網購和她的工作也有很大關系,“每月休息兩天,每天從早上8點一直忙到晚上9點,下班後,商場超市都關門瞭。”小李無奈地說,而她正處於愛美的年齡,網購自然成瞭不二選擇。除瞭小李,她的同事們也都熱衷於網購,“冬天大傢一起網購圍巾、羽絨服,夏天,大傢一起網購涼席、裙子、包包等,遇到好東西,大傢都人手一份,就像店裡統一配置的一樣。”小李每個月有2600多元的收入,店裡管吃管住,雖然吃住在店裡,條件一般,但省瞭一大筆開支。“我每個月最大的開支就是網購,零食、日常用品、服裝鞋帽等,基本上都從網上買,每個月差不多有近千元花在網購上吧,除瞭給自己買東西,有時也會給傢人買。”小李說。

手機一定要用最好的

人物代表:小吳(男,1991年出生,來自邢臺,餐廳服務員)

“我這個iPhon4S能不能幫我賣瞭,我想換個iPhone5。”記者見到小吳時,他正在給賣手機的老鄉打電話。其實,他的iPhon4S買瞭還不到一年。“其他可以湊合點,但手機一定要用最好的。”小吳說,上學時,他就瘋狂地喜歡這些電子產品,現在自己掙錢瞭,隻要有能力,他就希望能擁有自己喜歡的電子產品。iPhon4S是他省吃儉用攢瞭兩個多月才買下來的,但他覺得很值。“我的大部分收入好像主要用於更換手機和每月的話費上面瞭。”小吳說,不隻是他,周圍的同事或同鄉,大傢手裡拿的基本上都是智能手機,“上網、聊天、遊戲、網購都方便,可以打發很多無聊的時間。”他笑笑說。

努力攢錢買房子

人物代表:小剛(男,1983年出生,來自滄州,菜市場攤販)

“剛看上一套二手房,價格、戶型、樓層都挺合適的,但是房主一時半會兒不能把戶口遷走,你說這樣有風險嗎?”記者是小剛蔬菜攤的常客,近日,每次見到小剛,他都會向記者咨詢有關買賣二手房的問題,也不時見房產中介的工作人員在攤前見縫插針地給他介紹二手房的信息。

事實上,這兩年來,小剛一直在為房子而糾結。10年來,小剛和妻子在菜市場經營蔬菜生意,看著菜市場上和他年齡相仿的80後小夫妻們都在省會買瞭房,他也想在這裡有一席之地,“說實話回老傢也沒什麼出路,地裡活幹不瞭,也沒有一技之長,而且已經不能適應老傢的環境瞭。”於是,幾年來,夫妻兩個省吃儉用,就為瞭早日買上屬於自己的房子。“我們幾乎不在外面吃飯,一件衣服也不超150元。”小剛說。他現在相中的這套房子是1998年的,四樓,80平方米,73萬。“這個價位還能接受。”小剛不好意思地笑笑,隨後他又解釋道,這些錢不光是自己的,還有向親戚朋友借的。“隻要買瞭房,就沒什麼負擔瞭,以後的重點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瞭。”小剛說。

我的消費和城裡人沒什麼兩樣

人物代表:小超(男,1988年出生,來自福建,發型師)

小超穿著時尚,體面,單從外表看,你很難把他和農民工聯系在一起。“不好意思,昨天晚上唱歌唱到夜裡3點多,今天整個人都沒什麼精神。”他不好意思地笑道。隨後,他又解釋道,他並不經常出去唱歌,昨天因有朋友過生日,大傢才一起吃飯唱歌。“倒不是因為怕花錢,而是白天工作太累。”小剛說,平時店裡不忙時,大傢隔三差五地就會出去吃頓飯,唱次歌。“都是AA制,每個人花不瞭多少錢,但是大傢在一起很快樂。”說起新生代農民工這個稱呼,小超有些反感,“我的消費和城裡人沒什麼兩樣,我也會去吃肯德基、必勝客,也會帶女朋友看電影、旅遊,唯一不同的是我沒有城市戶口。”小超告訴記者,上個月他剛帶著女朋友和未來丈母娘去北京玩瞭三天,“門票、賓館都是網購的,總共花費瞭1000多元,丈母娘很滿意。”小超自豪地說。這個夏天,他還打算帶女朋友去趟張北音樂節,“去年有兩個同事去瞭,說還不錯,今年我們也想去看看。”

特點

新生代農民工更舍得花錢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新生代農民工中,積攢幾個月工資買個智能手機的大有人在,而且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已經在城市擁有瞭自己的房子,有的甚至擁有不止一套住房。而打車、在外就餐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連城裡人都要想一想的事情,在一些新生代農民工身上可能是很平常的事。

“這個月活動有點多瞭,光打車費就花瞭200多元瞭。”在宿舍內,小周一邊整理的票一邊說道。“公交也很方便啊,為什麼不坐公交?”面對記者的提問,小周表示,有時是因為趕時間,有時是覺得太熱瞭。“我中午和老鄉吃飯,兩個人你猜我們花瞭多少錢?”隨後又自己說道,“120元,真是心疼啊!”不過,心疼歸心疼,老鄉來瞭還是得好好招待一下的。

調查顯示,生於物質更加豐富的90年代的農民工比生於80年代和70年代的農民工更能花錢,他們的消費支出占收入的53%,而生於80年代和70年代的農民工的消費比例分別為47.2%和38.3%。

2012年,農民工在消費品和服務上的開支為4.2萬億元。對比而言,這相當於印度尼西亞去年全部消費支出的1.5倍,比土耳其2011年的全部消費支出高出23%。這種轉變象征著中國自身的轉變,不僅源於經濟拐點,而且源於心理、社會和代際的變化。

那麼,新生代農民工的錢都花在瞭哪兒?又都占有多大的比例?清華大學社會學系2009年對新生代農民工消費研究的一項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消費結構已經相當多元化。從消費項目上看,吃住、穿著、通訊、娛樂和人情方面都有相當比例的開支。其中,吃住方面的比重占到22.88%,如果以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月收入1571.72元計算,那麼這一項目的開支大概是360元。由於很多新生代農民工都是在工廠包食宿,他們在這方面的貨幣開支大大減少。在消費項目上,穿著消費是占第二位的,新生代農民工將平均11.03%的收入用於衣著服飾消費,即大概平均每月有150元以上。調查發現,這些年輕人大多身著幹凈、光鮮、亮麗的服裝,這些服裝雖然沒有名貴的牌子,但也非常時尚。該研究還稱,有5%的新生代農民工入不敷出,另外,他們將平均49.5%的收入花在瞭城市。從分組後的數據中可以發現,將自己收入40%以上用於城市消費的占受調查農民工總數的一半以上。這表明,與那種將新生代農民工簡單描繪為“月光族”、“追求享樂主義”的消費意象不同,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已經不同於他們的父輩們那樣“自我剝奪”式的省吃儉用,但是他們也並非在城市毫無節制地消費。除瞭少數收支相抵甚至入不敷出外,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都有不同程度的結餘。研究中發現,與第一代農民工以“經濟型”為目的不同,新生代農民工已經轉變為“經濟型+生活型”,即外出打工不僅是為瞭賺錢、維持生活、貼補傢用等經濟目的,而且是為瞭擺脫務農和農村的生活方式,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

不過,在文化消費方面,新生代農民工比較務實,往往選擇消費成本低的項目,多以簡樸型或無償消費為主,從這個側面表現瞭農民工以生計為中心的消費觀和文化生活的貧乏。“出去吃飯我們多選擇比較實惠的團購,唱歌則多選擇免費的夜場,省錢。”小李說。當問及“你日常消費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時,88.29%的受訪者回答是“滿足基本需求”。對調查資料的進一步分析表明,農民工消費傾向仍然偏低。“我每月的收入大部分都花在衣食住行上瞭,基本上沒有閑錢幹別的瞭。”新生代農民工小鄭說。

分析

他們更想通過消費來融入城市

“你這個包挺好看的,什麼牌子的?”、“你知道哪兒的西餐好吃嗎?”、“你這個手機新款的吧?什麼牌子的?”、“你去北京瞭!哪兒好玩呀?”……采訪過程中,這是最常見的新生代農民工和他們的服務對象也就是城裡人之間的對話,瞭解清楚之後,他們一般會很向往地跟著一句“有機會我也去看看”。他們抓住一切機會瞭解城裡人的生活和消費,並希望和城裡人一樣。

“現在,在老傢掙的也不少,我們進城的主要目的不是為瞭掙錢,而是為瞭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來自山東的小呂告訴記者,在他決定出來打工前,這是父母一再和他強調的。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一項調查發現,92.6%的城市農民工在消費上主張“生活上越儉越好,能剩則剩,多存少花”,他們進城賺錢的主要目的是寄錢回傢。而新生代農民基本上不是基於“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將流動視為改變生活方式和尋求更好發展機會的契機。他們不但在城市掙錢,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享受城市中的現代文明,也更希望在城市中尋求自我發展和立足城市的機會,變成真正的城裡人。

國傢統計局近日發佈的《201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目前,1980年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占外出農民工的61%左右。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逐漸喪失瞭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能,比如16至20歲農民工中,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的僅為4%,21至30歲農民工中,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的僅為6.2%。四分之三的新農民工從來沒有從事過農業生產。他們受教育程度更高,更註重個人的職業發展,更願意選擇較為輕松的職業,更註重個人生活品質的提高,融入城市生活的意願更強。他們的權益訴求發生瞭明顯變化,他們不再是僅僅滿足於經濟上的獲得,同時對穩定的居住場所、享有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也有較高的需求。

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成長背景、生活環境明顯不同。

他們中絕大多數的童年雖談不上富裕,但也很少有父輩們經歷過的饑荒和貧窮。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新生代農民工幾乎不懂農業生產,“上學時傢長怕耽誤學習,都不讓下地幹活。不上學瞭就出來打工,更沒有機會下地幹活瞭。”小剛說有一年收秋時想回老傢幫忙,結果發現什麼忙都幫不上,地都澆不瞭。從這一點來說,這些新生代農民工幾乎與城市人一樣,都是典型的“農盲”。

此外,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瞭許多。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相當一部分還接受過高中、中專甚至大專及以上教育。受教育水平的差異以及社會大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瞭新生代農民工的發展趨勢不同於父輩:在工作上他們更加註重發展空間,在建築、運輸等工作條件差、體力勞動強度大的行業中就業人數明顯減少。在生活中,他們更容易接受現代生活觀念,更樂於享受城裡人的生活方式,也更願意嘗試各種新產品等。而且,新生代打工者的父母大都正值壯年,他們較少或沒有傢庭負擔。“我的父母才剛40出頭,他們還經常問我錢夠不夠花,根本不需要我的錢養傢。”小鄭說。所以,新生代農民工在消費時更為隨意自由,不再一味積累。他們會將收入的相當一部分甚至全部用於消費,而且在消費結構上,他們也不隻停留在基本的生存需要上,而是擴大瞭在服裝、娛樂等方面的開支。新生代農民工正是通過提升自己的消費結構來適應城市的生活方式。“在城裡賺錢,回農村消費早已過時瞭,如果隻掙錢不消費,就白在城市城呆一場瞭。”小超說。記者任國省

相關鏈接

所謂新生代農民工,通常指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根據2009年對全國31個省的農民工監測調查顯示,在所有外出農民工中,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超過瞭一半,達到58.4%,而且這個數目還在不斷擴大。采訪中,記者發現,當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一個整體趨勢就是,在建築、運輸等工作條件差、體力勞動強度大的行業中就業人數明顯減少,而進廠(工廠)或進店(小店、商店、飯店等)成為瞭他們的首選。



Orignal From: 新生代農民工:手機要最好,想通過消費融入城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0z7blog01 的頭像
    x0z7blog01

    x0z7blog01的部落格

    x0z7blog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