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腦不認表情符號但可形成面孔圖像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報道,近日,一份由澳大利亞學者進行的研究報告顯示,人腦並不能將表情符號處理成簡單的片段或文本,但是可以將其理解成真實的面孔圖像。

人們經常會使用一些表情符號,尤其是笑臉。現如今,它們也被“邀請”進入研究實驗室中。近日,一組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在《社會神經科學》雜志(Social Neuroscience)上發表報告,表明人腦並不能將表情符號轉化成簡單的成串文字,但卻可以形成面孔圖像。

在辨識面孔方面,解讀大腦的活動過程吸引全世界眾多研究團隊的視線。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的神經科學學院研究人員佈魯諾表示,“這些機制都過於復雜、繁瑣,即便如此,我們已經有瞭很大的發現。這份研究報告為這一領域提供瞭新的因素,能夠對人類的大腦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歐文·克徹斯與其弗林德斯大學的同事利用一種簡單的技術,但是卻很大程度上為他們的研究提供瞭證據。得益於人腦電流的傳遞,研究者可以丈量、思考大腦的活動。佈魯諾說,“腦點描記法最大的益處在於能夠為大傢展示出大腦產生回應的進程,而這些是核磁共振無法反映的功能圖像”。

研究小組向20名被試者展示瞭真實面部、笑臉表情符號(涉及使用冒號、連字號和括弧)以及無意義的字符串的圖片,研究者測量出一種特殊的“N170”電波。這種電波的特點依據大腦辨認的事物而發生改變。歐文·克徹斯表示,“針對面孔及表情符號,我們已將大腦產生的N170電波進行瞭比較”。研究得出的結果是不可改變的:大腦對表情符號的反應與對文章及其他物體的反應不同,但是與對面孔的反應是相似的。

相反,如果被試者認為表情符號是亂七八糟的圖形,那麼大腦分析圖像的方式可能與物體的如出一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人們觀察一張面部照片的背面,大腦總能成功辨認出照片中的人。佈魯諾表示,“這個理論增強瞭該研究工作結論的可信度,該研究證明瞭人腦的機能並不隻是機械化的運動。該類型的資料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研究大腦,幫助那些在意外事故之後辨識面孔較為困難的人群”。



Orignal From: 人腦不認表情符號但可形成面孔圖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0z7blog01 的頭像
    x0z7blog01

    x0z7blog01的部落格

    x0z7blog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