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踏飛燕:被錯踩四十多年的燕子

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是國內最知名的文物之一。它的出名不僅僅是因為這件文物具有歷史故事和考古價值,還在於國傢把它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形象標志而被廣泛傳播,蜚聲內外。“馬踏飛燕”的駿馬孔武有力、奔騰欲活,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把註意力集中在馬上,而似乎很少有人去探究“燕”的來歷。

大將軍的陪葬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甘州當江南”,古稱甘州的張掖若無那皚皚雪山和蔥蔥田野,誰會相信這是荒涼貧瘠的大西北?一邊大漠淘沙,一邊水鄉綠稻;一側荒灘鹽堿,一側柳綠花紅;一半塞上的嚴酷,一半江南的春景;以前,這裡就叫作“塞上江南”。

就在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這裡有一位鎮守張掖的長官張先生。張先生的官職為“守張掖長”兼“武威太守”,也就是全面主持張掖軍事工作和武威行政工作的最高長官。這位守張掖長卒後,陪葬極為“高端大氣上檔次”。

這是一座大型磚室墓,分前、中、後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即使此墓被歷年盜毀多次,但在它的最後一次發掘中,在長度不足20米的墓穴中還是挖掘出瞭大量珍貴文物——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陪葬品兩百餘件;鑄造極為精致的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多達99件,此陣勢足可想見張將軍出征或巡視時壯觀的場面。

就在車馬儀仗隊的最前列,有一匹器宇軒昂、急速飛馳的駿馬,其前肢兩蹄和後肢左蹄呈騰空狀,後肢右蹄踩在一隻飛鳥之上。可見,這是張將軍最為得意的一匹領頭馬,快速奔跑在隊伍的最前列。

是金子總會發光

此馬剛剛出土時並未受到足夠多的重視。那還是1969年,“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時候,廣大民眾為瞭響應“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全國各地都在挖防空洞。甘肅省武威縣的老百姓也在鬥志昂揚地挖著,明代這裡曾有一座雷祖觀,更早的時候叫作雷臺,是古人們祭祀雷神的地方。

就在它的下方,村裡第十三小隊的社員用鋤頭居然刨到瞭堅硬的磚頭,一堵青磚墻的墓室顯現瞭出來。很快,挖墳掘墓的事情傳到瞭武威縣文物局一位領導幹部那裡,他去找公社大隊長、做群眾工作,用盡心血才將這批文物保留下來,並最終移交給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真正認識到這件銅奔馬文物價值的,則是著名考古學傢郭沫若先生。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國代表團訪問甘肅時抽空前往甘肅省博物館參觀歷史文物陳列。

當郭沫若看到瞭這組銅車馬儀仗隊,特別是在隊伍最前面身長45厘米、高為34.5厘米的領頭馬時,他眼前突然一亮,並叫工作人員拿出來讓他端詳。郭沫若認為這匹銅奔馬的考古和藝術價值非同小可,並欣然將其命名為“馬踏飛燕”。

然而,郭沫若當時為什麼認定那是“飛燕”,而不是其他鳥類呢?原來,據有關資料記載,郭沫若當時聯想到瞭李白的詩詞《天馬歌》中說的“回頭笑紫燕”,而想到瞭疾馳如燕的駿馬。自古以來,很多人都愛馬,這裡說的紫燕也指古時傢馬的一個品種;相傳,漢文帝有良馬九匹,其一名為紫燕騮。南朝梁簡文帝也說過:“紫燕躍武,赤兔越空。”

傢燕飛得不夠快

很多人將奔跑急速的馬都比喻為燕,或與燕扯上各種聯系,包括這件“馬踏飛燕”的文物。然而,似乎古人見到疾飛的這種鳥,並不是我們現在最常見的燕子——傢燕。首先,說起燕子的尾巴,大傢一定不陌生,譬如燕尾服,屁股後面有兩條叉開的“燕尾”。

但是,馬蹄下的鳥尾呈楔形,而傢燕的尾羽是典型的叉形,並且是深叉形,也就是經典的“燕尾”;如果傢燕的12枚尾羽全部像扇子一樣展開,最外側的2枚比其他尾羽都要長很多,傢燕在快速飛行中尾巴會打開,即為叉狀或貌似剪刀狀;而“飛燕”並未呈現出傢燕尾巴的形態。

其次,傢燕雖然在飛行中看上去比麻雀、喜鵲、烏鴉之類常見鳥類的速度快,但它的飛行速度隻能說“一般般”,其最高時速隻有75千米,與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相比簡直相差甚遠。傢馬奔跑的最高時速通常可達90千米,但如果說一匹馬的奔跑速度隻是剛剛超過瞭傢燕的速度,而這匹被張大將軍尊為千裡馬、天馬的領頭馬隻是踏著傢燕的話,那麼這匹馬與一般的傢馬又有何區別呢?所以,“馬踏飛燕”的“燕”顯然不是傢燕。

雨燕短尾剪刀小

那麼會不會是另一類叫作“燕”且飛行速度更快的鳥呢?除瞭雀形目燕科的傢燕、河燕、崖燕、巖燕、沙燕、樹燕、林燕、毛翅燕、鋸翅燕、毛腳燕等90種之外,還有一類鳥也叫作“燕”,但並不是真正的燕子,它們是——雨燕,隸屬於雨燕目雨燕科,全世界約有100種。雨燕的翅膀為尖長形且後攏,腳趾為前趾型,即4個腳趾全部向前,適合抓握巖壁,而不能站立在樹枝或電線上,它們與蜂鳥是近親。

雨燕的飛行速度很快,在整個鳥類世界中都名列前茅。其中,飛行速度最快的雨燕是白喉針尾雨燕,它的水平飛行時速達169千米。我們平時最常見的普通雨燕,亦稱樓燕,就是北京奧運會福娃妮妮的原型,在北京也被稱為北京雨燕,水平飛行時速達112千米。直到今天,在甘寧一帶仍然可以見到這兩種雨燕疾馳在天際,捕食各種空中飛蟲。

還是隼最靠譜

考證到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郭沫若先生起的名字顯然不科學,無論雀形目燕科,還是雨燕目的鳥類都不符合銅奔馬蹄下飛鳥的形態特征。那麼,哪種鳥既符合形態特征,也符合速度標準呢?矛隼飛得很快,俯沖時速為187~209千米。更快的是金雕,它的水平最高時速為129千米,俯沖時速可達320千米。世界上飛行速度最高的鳥類是遊隼,它的水平飛行時速最高為105~110千米,俯沖時的最高時速可達389千米,是世界公認的動物飛行冠軍!

金雕,是一種大型猛禽,可以捕食小羊、小牛、小馬等體型較大的食草動物,其成鳥的翼展超過2米。古人所謂“大鵬展翅”通常指的就是金雕。但是把奔馬放在一隻大金雕的背上,十分不符合古今審美要求。矛隼生活在寒冷的苔原地區,東漢時的西北氣候宜人,並不適合矛隼的生活,今天,矛隼也隻見於我國東北的最北端。所以推測“馬踏飛燕”的“燕子”不是金雕或矛隼。

遊隼自古就被人們熟知,它最為常見、飛行又快、體型也最符合“馬踏飛燕”標準。古人愛隼,或稱獵鷹,特別是馴化獵隼、遊隼、燕隼等鳥類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即使到瞭當代,仍然有像王世襄先生這樣的“大玩傢”,善於駕馭隼、鷂、鷹、雕等猛禽。

漢代也是一個極為尊崇野生動物的年代,那時候的人們對隼、雕等猛禽,褐馬雞等勇猛的雉雞,以及各種各樣的戰馬、駿馬喜愛倍加。從遺留下來的大量文物、文獻都可佐證。

這就說明,從形態特征和速度標準,乃至文化含義上最與“飛燕”相符的鳥類就是隼,即使古人不一定完全準確識別遊隼、獵隼、燕隼,但確定奔馬腳下的是隼而不是燕,肯定是沒問題的。

所以,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不應叫作“馬踏飛燕”,而應該更科學地叫作“馬踏飛隼”瞭。



Orignal From: 馬踏飛燕:被錯踩四十多年的燕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0z7blog01 的頭像
    x0z7blog01

    x0z7blog01的部落格

    x0z7blog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