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諾貝爾得主背後都有一段屬於他們的故事,或許不堪或許快樂,但最終這些經歷伴著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執著幫助他們登上瞭世界科學的最高獎項。下面是新京報帶來的報道,一起隨軟媒小編走進他們——2012諾貝爾獎得主約翰·格登/山中伸彌~
1999年我進入奈良科學與技術學院做助教授,我的研究課題是 IPS 細胞。如果沒有學生加入課題的話就麻煩瞭,所以我不得不哄騙大傢:如果你有夢想就來參與這個課題。——山中伸彌
當遇到麻煩,比如實驗不成功,我就看看這個報告,提醒自己也許不擅長這個工作。但我要努力,否則真的被老師說中瞭。——約翰·格登
在這份評語中,老師說,教格登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格登在他的辦公室。他身旁是六十多年前,他的老師給他的“最差學生”評語。
山中在他的研究室,曾被同事恥笑的他在堅持多年後,終於達到事業頂峰。
一個是最差學生,一個被同事稱為“絆腳石”,似乎都沒什麼前途。但是,經過多年堅持和努力,他們卻都獲得瞭諾貝爾獎。他們是日本科學傢山中伸彌與英國科學傢約翰·格登,二人獲得 2012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約翰·格登(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老師曾失望:教他浪費時間
60年來,英國科學傢約翰·格登曾獲得瞭兩份最重要的個人評價報告,但內容截然不同。
最近的一份報告是在幾天前,它閃著“金光”,上面印有“諾貝爾”幾個大字,人們尊稱格登為“克隆和幹細胞療法的教父”。
但是,在許多年前,格登得到的另一份報告卻黯然無光——這是一份差生報告。
理科成績曾墊底
格登生於 1933 年,15歲時就讀於英國貴族學校伊頓公學。格登從小就對生物學情有獨鐘。但是,他的生物課成績在 250 個男學生裡面排名倒數第一,其他理科成績也墊底。
對格登,男教師加德姆寫瞭一份報告稱,“我相信他(格登)有成為科學傢的志向,但以他現在的表現來看,這真是萬分的荒謬可笑”。這位男教師還稱,格登“無法明白最簡單的生物學事實”,繼續教他“簡直是浪費彼此的時間”。
對於這份差生評價報告,格登多年以後仍記憶猶新,“老師對我的評語大概是說,我是他見過的生物課學得最差的學生。”2006年,格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自嘲。
當格登從伊頓公學畢業,申請牛津大學時,由於成績不佳,他被古典文學研究系錄取。“招生主任找到我,跟我說,牛津可以錄取你,不過有兩個條件:第一,你必須馬上來上學;第二,你不要學習入學考試的科目。”格登說。
興趣成就克隆教父
但是,格登仍然對生物學情有獨鐘,他後來轉入動物學系,正式開始科研生涯。格登曾稱,盡管成績不好,但自小便被生物學深深吸引,甚至在學校養過上千隻毛毛蟲,看著它們變成飛蛾,這在當時讓老師們很討厭。
興趣,而不是成績的指引,最終讓格登在生物學領域“化繭成蝶”。
1958年,在完成博士學位時,格登從蝌蚪細胞提取出完整細胞核,成功克隆瞭一隻青蛙,一舉成名,他被稱為“克隆教父”。
在牛津讀完博士後,格登又在加州理工學院完成博士後研究。從 1971 年開始,格登一直在劍橋大學工作。如今,79歲的他現在仍堅持全職工作。
在被通知獲得諾貝爾獎時,格登還在實驗室做研究。一名英國記者曾試圖采訪格登,但他的實驗室工作人員答復:“格登正在工作,請不要打擾他。”
在格登劍橋大學的辦公室裡,至今仍掛著 60 多年前的那份“差生報告”。“當遇到麻煩,比如實驗不成功,我就看看這個報告,提醒自己也許不擅長這個工作。但我要努力,否則真的被老師說中瞭。”格登說。
山中伸彌(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同事曾恥笑:他就是“絆腳石”
與格登一樣,山中伸彌也曾是事業上的“醜小鴨”。
“笨拙”的外科醫生
9日,在山中獲得諾獎後,他的母校:奈良市一所小學安排瞭一堂特別的課——讓學生通過山中以前發來的寄語,領悟堅持的重要性。
在這些寄語中,山中介紹瞭自己在做外科醫生時,因做手術慢而被前輩嘲笑的經歷,鼓勵學生們“即使失敗也不要放棄”。
在年輕時,山中的第一理想並非做研究。他在中學時學習並不專心,酷愛柔道和棒球,甚至為此骨折瞭 10 多次。因此,他努力成為瞭一名外科醫生,希望能幫助受傷運動員們。
但是,他笨拙的手術技術,讓他成為同事們恥笑對象。
在幾乎每次演講中,山中都會回憶自己從神戶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做的第一次手術。
那是一次良性瘤移除手術,熟練的醫生 10 分鐘就可以做完,但山中鼓搗瞭一個小時,也沒有完成。
“我很抱歉。”山中對躺在手術臺上病人平田說。
“抱歉是什麼意思?”平田說,“堅持下去。”
山中還曾給父親打過針。山中說,父親當時看起來很高興,但實際很疼,“兒子,你不擅長這個,對吧?”
由於山中臨床能力笨拙,一些前輩們甚至送他外號——“絆腳石”。
不過,山中做得甚為失敗的醫生職業,也成為瞭他通往事業頂峰的重要契機。
放棄高薪堅持研究
由於總遭遇截癱、風濕等治愈難度高的疾病,山中決定去大阪大學完成碩士課程,隨後前往美國格萊斯頓研究所進行胚胎幹細胞研究。這裡自由的學術氣氛,讓山中發現瞭嶄新的天地。
“美國多見一種‘開放式實驗室’的研究方式,不論是價格高昂的裝置還是研究者的智慧都是共享的。而在日本國內,很少有這種開放式研究。”山中說。
當山中返回日本,準備繼續研究時,卻發現這裡的研究條件比美國差很多,培育小白鼠的時間甚至比做實驗的時間還長。
“為什麼我要不停更換小白鼠的籠子?”山中一度有些氣餒。
山中的妻子千佳是一名醫生,對丈夫的情況非常憂慮。她建議丈夫放棄研究,“為什麼不做一個執業醫師呢?”在日本,醫生是一個收入十分豐厚的職業。
但山中最終選擇瞭堅持。1999年,他向奈良科學與技術學院申請助教授職位。當時的一名教授回憶,在眾多應聘者中,山中是唯一一個願接挑戰的人,因為其他應聘者都選擇瞭能在數年內見成果的研究項目,而山中則選擇瞭幹細胞研究,這為他在 12 年後獲得諾貝爾獎奠定瞭基礎。
Orignal From: 諾貝爾獎得主的勵志故事:從差等生到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