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來一瓶”的秘密

據報道,南寧的賀先生花費幾個月召集工人收集瞭10萬多個可口可樂“揭蓋贏獎”瓶蓋,準備集中拿去兌獎,但當他跟當地可口可樂公司聯系後,對方卻“一直找各種理由拖延說不能兌換”,直到最後的兌獎日期已過。

可口可樂廣西公司的負責人為拒兌給出的理由是:“揭蓋贏獎”作為公司的一種促銷方式,是他們回饋消費者的行為。賀先生大批量的兌獎瓶蓋是回收而來,並非正常的消費者行為,違背瞭公司的規定,所以不予兌換。

但可樂可樂公司的兌獎信息並未提到關於所謂“非消費者行為”的說法。有律師認為,當地可口可樂公司的行為侵犯瞭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賀先生可以據此起訴。但賀認為,即使打贏瞭,自己也擔負不起成本。

可口可樂對賀某“非正常消費者行為”認定大致沒錯,但可樂公司是否就可以此為借口拒絕兌獎給一個“奸商”呢?這實在很有爭議。假設,這十幾麻袋真的是癡迷於“再來一瓶”的偏執型消費者喝出來的呢?是不是也以“非正常”而予以拒絕?而這類消費者不正是廠商推出這種促銷行為所獵取的?

廠商通過贈飲促銷,無非有兩個目的,一是打擊競爭對手擴大銷量;二是提高品牌形象。像可口可樂這種跨國公司,即便有人通過鉆空子牟利,也應有底氣履行要約,否則,即便因為活動最終解釋權在手,打贏瞭官司,省瞭十幾麻袋瓶蓋兌獎,但最終卻喪失瞭信譽,得不償失。

賀某為何居然能收集到如此巨量的可兌獎瓶蓋?據他稱這些瓶蓋是來自親戚開辦的塑料廠裡的廢品,但為什麼正常的消費者不自己拿著去兌獎,而紛紛將這些瓶蓋丟棄呢?答案呼之欲出: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買瞭飲料中獎後,根本很難兌出獎來,所以隻能丟棄。而有心的賀先生將之收集後拿出專門的時間精力去聯系兌獎,但卻被斥之為“非正常消費行為”。 “正常非正常”都很難兌出獎來,正是這類“再來一瓶”促銷活動的共同特色。

自從康師傅首創“再來一瓶”後,這種“破壞包裝後促銷模式”在中國已經風行十年,喝完飲料看看瓶蓋甚至已經成為很多消費者“必須有”的習慣。但這兩年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瓶蓋上敢於直接寫“再來一瓶”的品牌越來越少,更多的已變為印一串數碼,然後登錄某網站兌獎等形式。

有媒體曾算瞭一筆賬,揭露出“再來一瓶”的行業秘密:如果按廠價宣稱的中獎率,所有“再來一瓶”全部被兌獎的話,根本沒有廠傢能承受。所謂“再來一瓶”隻是個概念營銷,其基石就是保證至少低於50%的實際兌獎率,“部分廠商甚至不足10%”。

後來,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跟“兌獎難”較真後,真正敢真玩“再來一瓶”的廠商已經不多瞭,更多的是為兌獎加上嚴苛的時間限制,麻煩的流程,或者幹脆寫明“活動區域僅限於XX省”之類,以保證較低的兌獎率。



Orignal From: “再來一瓶”的秘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0z7blog01 的頭像
    x0z7blog01

    x0z7blog01的部落格

    x0z7blog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