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有理論遭新研究推翻,太陽系究竟起源於何方?

  據美國國傢地理網站報道,近期利用最新的3D電腦技術進行的一項模擬結果給瞭天文學傢們當頭一棒,讓有關我們太陽系起源最有希望的理論突然之間變得搖搖欲墜。太陽系究竟起源於何方?這個問題再次成為一個難解的謎團。

  一般認為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是和其它恒星一起形成的。這些恒星一起形成的星團或星群或逐漸擴散開去,此時恒星之間的距離會隨之增大,但是也有一些恒星之間的距離反而變得更加接近。而很顯然的,我們的太陽是單個的恒星,因此天文學傢們推測太陽的起源有兩種可能:要麼是形成於星群之中,之後被踢瞭出去;要麼是它在大約45億年前和它最初的夥伴們逐漸因自然擴散而分離瞭。

  梅西耶67(M67)是一個直徑約100光年的星團,天文學傢們研究之後認為這裡正是當年太陽誕生的地方。這個星團中的恒星不但在大小,溫度和化學成分等方面和太陽非常相似,並且它離開太陽的距離相對而言也不遠,僅有約2900光年。

  然而針對這一星團的最新研究結果卻顯示,有關太陽起源於M67星團的說法可能是站不住腳的。計算機模擬顯示,如果要想把太陽這樣一顆恒星“踢出去”,並運動到今天所處的位置上,這一星團中必須至少有2~3顆大質量恒星排成一個恰到好處的角度,構成一個巨大的星際彈弓,但是這樣的情況極其罕見。

  即便不考慮這樣的情況的出現是多麼罕見,即使真的出現瞭,這種強大的彈射力量也將讓圍繞著太陽的原始行星系分崩離析而絕無可能保留下來。芭芭拉·皮切多(Barbara Pichardo)是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傢,她說:“當發生這種引力不穩定事件,行星盤將會蒸發,既有的行星將獲得能量並被彈射出去。”

  宇宙“爆米花”

  分佈在我們銀河系中的2000~4000億顆恒星,究其根本,均起源於早已爆發毀滅的遠古恒星留下的原始材料——塵埃和氣體雲以及其中豐富的化學元素。當這些雲團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塌縮,恒星便可能形成。在這些大批量形成的恒星中,那些具有基本相同或相似化學成分的恒星一般而言傾向於形成於同一時期的同一片雲團區域。皮切多說:“這就像是爆米花。你加熱良久,然後聽見‘呯!呯!呯!’的聲音,恒星誕生瞭!”

  為瞭尋找太陽當年的孿生兄弟姐妹,天文學傢們使用光譜分析法,對恒星發出的光進行分析,這樣可以瞭解其年齡和化學成分,並將此數據與太陽的情況進行對比。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傢們在相對接近太陽的周圍空間隻找到瞭兩顆可能的候選恒星——天文學傢們在所有可能的候選恒星數據庫中進行檢索,最終在距離太陽325光年的距離內鎖定兩顆符合條件的恒星。

  根據數據庫檢索結果,距離最近,並且包含類太陽恒星的星團是M67。

  不過這一星團距離似乎顯得太過遙遠,並且其年齡也相對年輕瞭些。但一開始天文學傢們並未將此視作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因此皮切多和她的同事們開展瞭一項歷時一年的3D計算機模擬實驗,以期獲得新的證據來證明太陽起源於這一星團的結論。

  排除原有星團理論

  此項模擬結果給出瞭詳細的銀河系模型,其旋臂結構甚至銀暈和神秘的暗物質結構。在模擬中小組還考慮瞭M67和太陽本身所顯示出瞭上下震蕩運動——這是所有圍繞銀心運行的天體都顯示出的運動形式,其原因是由於和周遭其它天體之間存在的相互引力作用。研究小組的目標清晰:那就是重現過去45億年間太陽走過的歷程,重現當年M67和太陽之間的相互作用。

  皮切多說:“我們以為自己可以觀察到M67和太陽存在於同一位置的時刻,但是我們並未觀察到這樣的現象。”關鍵的一點在於:太陽目前正以大約每小時10.8萬公裡的速度遠離M67星團。皮切多和她的小組進行的模擬結果顯示,在恰當的時間,在恰當的地點,太陽曾經被M67彈射的幾率是非常非常不可能的。如果要達成這樣一次彈射,太陽的運動速度應當達到每小時20.9萬公裡,這將難以確保太陽系的安然無恙。

  皮切多說:“在這一速度值下,如果行星沒有被彈射出去,至少它們的軌道將會受到嚴重擾動而無法保持近圓形。而軌道的近圓形正是地球成為宜居行星的條件之一,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夠生存與此的條件之一。”如果地球的軌道偏心率比現在大得多,也就是說變得更加“扁”的話,當地球接近近日點時溫度就會太高,而當接近遠日點時溫度又會太低,從而無法確保生命的生存。

  天體物理學傢侏裡奧·納瓦羅(Julio Navarro)來自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他本人並未參與此項研究,他評價說“這項研究讓我們對M67作為太陽起源地的理論產生懷疑”。與此同時,盡管納瓦羅認為確實需要進行更多的模擬實驗來獲得確鑿的數據,但是他同時也指出這項最新的工作對於現有理論體系已經顯示瞭巨大的殺傷力。

  隻要對太陽和M67星團的運動情況進行詳細調查就能得到重要結果,因為一般而言,恒星被從星團中彈射出去以後將一直保持其最初的運動狀態,和將它彈射出去的星團的運動狀態保持一致。納瓦羅指出:“M67的垂向運動比太陽要大5倍。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M67的運動顯然太過激烈瞭。”他說:“這樣的情況下,你很難讓人相信太陽怎麼可能起源於這樣一個星團之中。”

  搜尋更多類太陽恒星

  隨著M67作為太陽最初起源地的理論被掃進垃圾堆,現在天文學傢們還剩下幾種不同的方案可供選擇。其中一種理論認為太陽當年誕生的星群後來已經完全擴散消失而無跡可尋瞭。另一種理論則認為太陽起源於更加靠近銀河系中心的位置,隻是後來才向外側遷移的,因為在更靠近銀心的位置似乎存在較多的類太陽恒星。

  然而,要想判定任何一種理論假說的真偽,天文學傢們仍需要更多更詳細的恒星星表和化學組分信息。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恒星物理學傢本哥特·古斯塔森(Bengt Gustafsson)說:“你可以開始進行系統性的搜尋工作,找出太陽當年的孿生兄妹。一旦你真的找到瞭它們,你或許就可以確定它們的起源。”

  目前人類最詳細最全面的星表是上世紀90年代由歐空局(ESA)發射的“伊巴谷”衛星獲取的,包括恒星的位置以及化學組成等信息。歐空局正準備在明年發射一顆更加先進的測量衛星“蓋亞”(Gaia),它將記錄並編制一份包含數十億顆恒星信息的迄今最全面的星表,其中約4000萬顆恒星位於距離地球1000光年的范圍之內,這一距離足夠靠近,天文學傢們將有能力測量出它們的化學組成信息。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納瓦羅說:“不幸的是,我們至少還需要等上5年才能獲得蓋亞衛星的星表數據。但是從原則上來說,我們應當去努力搜尋更多的類太陽恒星,並在此過程中逐漸逼近我們所追尋問題的答案。”



Orignal From: 原有理論遭新研究推翻,太陽系究竟起源於何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0z7blog01 的頭像
    x0z7blog01

    x0z7blog01的部落格

    x0z7blog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