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傢研發出一項新的通信技術,利用微中子束發送信息,所發送的信息能夠直接穿過地球或者其他行星。這項技術不僅允許潛艇在海洋深處潛伏時進行遠距離通信,同時也有助於與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取得聯系。
芝加哥費米實驗室的粒子加速器。在這個實驗室,科學傢將信息編碼成微中子束,而後發射並穿過240米厚的巖石。這種方式的信息編碼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一幅介紹實驗的圖表。實驗中,科學傢使用瞭大功率粒子加速器和重達幾噸的接收器,加速器的環形軌道長2.5英裡(約合4023米)
薩德伯裡微中子天文臺,位於地下2000米的一個礦井,利用重水幫助探測微中子。微中子通信的發射和接收需要借助高科技設備
研究過程中,科學傢將信息編碼成微中子束(微中子是一種微小的亞原子粒子)而後發射並穿過240米厚的巖石。第一條使用這項技術發送的信息非常簡單,就是“微中子”。這項通信技術雖然先進,但也存在缺陷,目前唯一具備發射這種微中子束能力的設備就隻有一臺2.5英裡(約合4023米)長的粒子加速器。接收裝置是一臺巨大的地下粒子探測器,重達數噸。
不過,這無疑是一項令人興奮的技術。美國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教授丹-斯坦賽爾表示:“借助於微中子,地球上任何兩點在無需使用衛星或者電纜情況下便可進行通訊。微中子通信系統要比當前的系統更為復雜,擁有重要的戰略用途。”微中子幾乎能夠穿透所遇到的任何物體。
如果將這項技術用於潛艇,潛艇可以在水下進行遠距離通信,雖然當前的技術也能做到這一點,但難度較大。如果人類希望與月球遠側或者其他行星進行通信,也可以利用這項技術,信息可以暢通無阻地抵達目標。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凱文-麥克法蘭德參與瞭此項實驗。他指出:“我們當前研發的技術需要借助大量高科技設備才能進行微中子通信,目前還不具有實用性。但這是我們朝著未來使用微中子進行通信邁出的第一步。”
此次微中子通信實驗在芝加哥郊外的費米國傢加速器實驗室進行。研究小組已向《現代物理學快報A》雜志遞交瞭他們的發現。實驗中,研究人員主要使用兩個設備,一個是大功率粒子加速器,通過在大約2.5英裡長的環形軌道內加速質子而後與一個碳目標相撞形成高能微中子束;另一個是數噸重的探測器MINERvA,位於地下100米的洞穴內。實驗結果表明進行微中子通信必須借助類似這樣的設備,因此,讓這項通信技術得到應用仍有很長的一路要走。
Orignal From: 美科學傢首次實現微中子通信 有助與外星人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