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中,全球時間將進行調整,通用時間將閏上一秒,意味著全年時間多瞭“一秒”。前不久,中科院國傢授時中心最新發佈瞭這個消息。將在北京時間2012年7月1日7:59:59和全球同步進行閏秒調整,屆時會出現7:59:60的特殊現象。
這“一秒”究竟是怎麼來的?它的出現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影響嗎?記者對此進行瞭采訪。
首先必須明白這些概念
什麼是世界時?
1884年,國際上確定以地球自轉運動來計量的時間作為國際標準時間,稱作世界時。
如果您對這個解釋陌生的話,提到“格林尼治時間”或“子午線”,您有印象瞭吧?其實,世界時也就是以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內的子午線為標準來計量時間的一種方法。
但是,地球自轉速度也是不規律的,世界時是根據地球自轉一周的周期確定的,但是地球自轉時快時慢的(總體來說是在變慢),所以根據地球自轉測定出來的時間也不是均勻的。
什麼是原子時?
有什麼方法能夠測定更為均勻的時間呢?於是,原子時就應運而生。原子時是以1958年1月1日世界時0時為原子時的起算點,其準確度和穩定度均超越瞭世界時。
但是,原子時與地球的自轉不關聯(世界時則與此相關)。而隨著地球自轉速度有減緩的趨勢,原子時與世界時的偏差也在不斷加大。
為什麼要“閏”一秒?
在熱播的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曾自以為豪地表示自己的手表是按標準的“原子時”來運行的。而事實上,我們目前使用的時間並不是原汁原味的“原子時”,而是一種與“世界時”相妥協的原子時,名為“協調世界時”。
“為什麼叫‘協調世界時’呢?因為原子時與世界時都有不足,考慮到兩種時間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所以有瞭‘協調世界時(UTC)’的概念。也就是說,當地球自轉越來越慢的時候,兩種時間差距加大。當世界時與原子時相差累計到接近0.9秒時,協調世界時就閏(增加或減少)1秒。而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時間都是協調世界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張暘說,協調世界時既考慮瞭日長生活的感受和方便,也考慮瞭計時系統的嚴格性,是一種兼顧多方需求的時間計量系統。
什麼時候“閏秒”隨便定嗎?
如果某一年需要閏秒瞭,那麼閏秒的時機不是隨便確定的,而是盡量考慮社會生活的方便,首選當年的12月31日或6月30日的最後一秒,其次是3月31日或9月30日的最後一秒。比如上次閏秒出現在2009年1月1日的0時0分0秒(即2008年12月31日的最後一秒)。
到目前為止,世界時和原子時已經相差34秒,也就是世界時比原子時慢瞭34秒。閏秒具體在什麼時間進行,要通過天文觀測確定世界時與原子時的時差後才能確定。
為什麼都是“多1秒”沒“少1秒”?
從目前來看,閏秒的年份沒有什麼規律。至今都是“多1秒”,還沒有出現過“少1秒”。我們用的協調世界時,用的世界時的“時刻”和原子時的“秒長”。因為地球自轉越來越慢,導致“世界時”秒越來越長,就隻能是對“協調世界時”加上一秒。
如果閏秒這樣年復一年地增加下去?是不是會出現“閏分”?張暘說,這個不會的。
每當調整過一次以後,原子時和世界時之間就會接近於沒有誤差。“這種調整是不能簡單地重復疊加的。”
不增加閏秒——
七八千年後下午2點才“太陽當頭照”
如果不增加閏秒會有什麼影響呢?如果按照現在世界時與原子時之間時差的累積速度來看(39年減慢瞭24秒),大概在七八千年後,太陽升起的時間可能就會與現在相差2個小時瞭——本來中午12點太陽當頭照,而七八千年後就要下午2點太陽才當頭照瞭。那時自然就會對地球上的人的作息產生影響。“所以增加閏秒是很有必要的。”張暘說。
增加這一秒——
對普通人影響不大但對航空軍事影響很大
增加的這“一秒”,會對我們的生活有影響嗎?張暘表示,對於目前地球上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應該沒有什麼影響,時間快一秒慢一秒大傢都感覺不出來。
到瞭7月1日這一天,我們的手機時間來自通信基站,會自動調整。一般手表需要對照電視臺、電臺手調,電波表可自動調整。大部分電腦需要手動調時,如果電腦安裝瞭一個校時軟件,就可自動對準瞭。
比起我們的日常生活,真正可能有影響的是那些需要高精度時間的事情,比如航空航天領域。“因為發射的時間都要精確到小數點後面好幾位。”比如說預計在6—8月發射的“神九”,火箭發射對時間精度要求很高,需要“零窗口發射”。如果發射、交會對接,選擇在調整時間的那一刻,會有影響。此外,對軍事影響也很大。
Orignal From: 閏一秒:今年7月1日將出現7點59分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