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大尖端技術將會把我們變成超人

1950年代的人工起搏器發明在當時看來簡直是科幻小說成真瞭;而如今的創新發明則是在逐漸地恢復聾人的聽覺和盲人的視覺,如果心臟起搏器不能滿足需要的話,我們可以把心臟換掉,就像你的老福特汽車裡的水泵一樣。

這些技術幾十年前還處於襁褓之中,但是現在已經發展完備,看起來可以進入尋常人的生活瞭。如果說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瞭什麼,那就是我們很可能即將看到這些技術被投入使用(如果尚未應用的話)。有一些醫學上的應用是要去替換身體有缺陷的部分,其他更多則是以史無前例的方式改進瞭人體健全的部位。

以下這十大尖端技術將會把我們變成超人。

10 大腦與電腦的界面

即“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正如名稱所描述的那樣——這是一種在大腦和外部設備之間的連接技術。幾十年來BCI一直都是科幻小說裡場景,但是無論你是否相信,這項技術已經成功實現瞭一段時間瞭。

1920年代科學發現大腦會產生腦電波,自從那時起就有觀點宣稱這種腦電波信號或許可以用於控制電子設備(或者類似的用途)。針對BCI的研究正式開始是在60年代時(通常用猴子作為測試對象),根據生產出來的不同設備,進行許多不同模式和不同程度的“侵入(invasiveness)”測試,最近15年,研究結果的進展尤其迅速。

大部分應用項目要麼為瞭恢復視覺或聽覺,要麼是為瞭恢復麻痹肢體的運動功能。2013年初曾有一個完全不會侵入腦部(non-invasive)的應用其原型設計能夠幫助患中風的病人操作電腦。簡單來說,該設備可以捕捉位於使用者頭後部的眼動信號,通過分析不同頻率來判斷病人在看什麼,佩戴頭盔設備,讓用戶可以用眼球運動來指揮屏幕上的光標。

9 強化體外骨骼(Powered Exoskeletons)

公眾對於體外骨骼概念的理解更像是“強化戰甲(powered battle armor)”,就像羅伯特?海因萊因小說作品《星河艦隊》(Starship Troopers)裡面描述的一樣,還有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鋼鐵俠。這項尚處於研發階段的科技更多的是幫助殘疾人士恢復移動官能,或者增強搬運能力上面。

比如有一種叫Ekso“盔甲”,由鋁、鈦材料制成,重達50磅,在美國的幾十傢醫院都可以見到。這種產品能夠幫助脊椎受傷的患者行走,而該產品曾經看上去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因為其體積和重量實在太龐大瞭。

類似技術還有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的HULC(Human Universal Load Carrier,人體通用裝運負載器)。該技術已經經過充分的測試,將會在一年內部署於軍事用途。該設備能夠讓一位普通身材的人以每小時10英裡的速度搬運200英鎊重量的貨物,幾乎可以一致持續下去,使用者一滴汗也不會出。Ekso能夠讓用戶采用預先編程好的步伐姿態行走,HULC使用加速器和壓力感應器來為使用者肢體的自然運動提供機械輔助支持。

8 神經植入(Neural Implants)

神經植入指的是將任何一種設備嵌入大腦灰質層的技術。植入的可以是前文所述的BCI系統或者其他設備,但是這兩個概念是截然不同的。“體外骨骼”之於人體、“神經植入”之於大腦——大多還是為瞭修復受損器官的功能或者回復認知能力,也有一些是為瞭給腦力提供輔助、或著是連接外部設備的通路。

神經植入的“深度大腦模擬(deep brain stimulation)”應用——對腦部特定區域周期性電子脈沖信號進行傳輸——已經得到FDA(食品藥品監管局)的批準,用來治療多種疾病,該項目首次通過審批是在1997年。臨床證實,對於治療帕金森綜合癥有很好的效果,也曾經用於治療慢性疼痛和抑鬱癥,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目前,該技術最普遍的用途是“耳蝸植入(cochlear implants)”(1984年獲得FDA批準)和“視網膜植入(retinal implants)”,在1960年代這兩個都是非常先進的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分別恢復患者的聽覺和視覺。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耳蝸植入的發明者是豪斯醫生(Dr. House)——也就是威廉?豪斯,2012年去世。

7 數碼假肢(Cyberware)

假肢替換的修復手術有幾十年歷史瞭,但是最新的成果——數碼假肢——的出現並不僅僅是出於人們審美的原因,而是有功能上的考慮。使用前述的大腦界面來操控機械假肢已經成為現實,該領域的其他發明探索希望突破該裝置的限制。

目前使用的許多設備使用非侵入式(non-invasive)的界面,通過捕獲細微的肢體運動(比如胸部或者手臂肌肉)來控制機械假肢。也是在同樣的領域,正在進行雙向界面(two-way interface)的研究——機械假肢可以讓患者有觸控的感受。

在哈佛大學,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和納米技術的新興領域相交叉,制造出瞭“機械生命組織(cyborg tissue)”——一種用工程技術形成的人類組織,嵌入瞭某種特定功能與生物組織並存的電子材料。研究團隊負責人查爾斯?利伯(Charles Lieber)表示,“有瞭這種技術,我們首次能夠在生物系統單元同等級的程度下進行工作,同時可以不打擾生物系統的狀態。這意味著將電子設備與生物組織結合,而兩者的接合之處幾乎無從分辨。”

6 外部腦皮層(Exocortex)

基於前文幾個案例中的概念去推演未來,外部腦皮層(Exocortex)即是一例。這是一種理論上的信息處理系統,能夠與大腦交互,並且提升腦部功能——可謂是思維和計算機的真正結合。

這不僅僅意味著你的大腦將能夠更好地儲存信息(雖然這是其中之一),而且將會有更好的處理能力——體外腦皮層會在高階思考和認知層面進行輔助,如果這聽起來有點難懂,隻需要想一下我們已經將計算機作為人體擴展出的一部分來使用瞭。互聯網本身就可以看作這類技術的某種原始形態,因為互聯網賦予瞭我們調用海量數據存儲的能力;而我們用來獲取數據的設備——我們的計算機——讓我們有瞭能夠讓大腦處理並吸收這些數據的手段,而人腦不過是一個更強大的處理設備而已。將這兩個處理器整合在一起,從理論上講能夠讓人類智慧真正獲得施展的空間,讓我們人類去發揮最復雜的高級的心智能力,好像你現在閱讀這篇文章一樣簡單。

5 人類基因工程(Human Genetic Engineering)

人類基因療法和基因工程技術因為廣闊且復雜的用途正在成為最有前景和發展空間的領域,可能要勝過史上任何其他的科學發展成果。對於革命技術的理解,以及修改基因單元的技術能力,這一切對於科學界來說是如此之新,保守的大致說法是對於這項技術究竟意味著什麼,人們知之甚少。在所有已知可實現的用途(已經有許多瞭)當中,很大一部分還處於“太過危險以至於不能用於人類”的研究狀態。

最為人所知的一項用途是根除基因疾病。某些基因病癥可以通過對成年人進行基因療法獲得治愈,但是該技術真正強大的地方在於可以對人類胚胎進行測試——不過,道德方面的擔憂一直困擾著我們。測試的對象可能不僅隻是基因疾病或者異常,而是其他的“狀態”,比如眼球顏色或者性別——甚至可以從一開始就去“設計”你的嬰兒,這些都是可以預見的。當然,我們都知道昂貴的技術在自由市場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不難遇見,未來隻有那些有錢人能夠“強化”他們的子孫後代。考慮一下,人類在融合不同種族、性別和性取向的同類方面表現出的能力實在有限,可以肯定這項技術將很可能導致人類歷史上最復雜社會問題的出現。

的確,科研人員很容易就把小白鼠變得更強壯更有耐力,而且該技術還覆蓋幹細胞研究,有希望最終治愈任何疾病。考慮到這項技術有潛力增加人體的耐久性和壽命,許多其他科研領域就沒那麼誘人瞭——可能這樣一個領域除外……

4 納米醫療(Nanomedicine)

納米技術在公眾的想象裡更多是作為世界末日誘因的概念來傳播的,但其實這是一項有著光明前途的技術——特別是在醫療方面,從邏輯推斷的終點來看,用於醫療意味著所有人類疾病和缺陷將被根除——甚至包括死亡在內。

納米醫療目前的用途在於,向人體某一部位以新式且高度精確的形式輸送藥物,以及其他一些針對微型粒子的醫療手段——微小到分子水平——在全身范圍內都是。例如,某項試驗中的肺癌治療技術將納米顆粒吸入患者體內,停滯在肺部有炎癥的部位,接著用熱量殺死癌癥細胞。人體本身的機能將會排除死掉的細胞和納米顆粒。這種技術在小白鼠上的試驗已經成功,可能不會殺死感染區域100%的炎癥細胞,但是效果也很接近——何況該技術尚處於早期階段。

可以推測出的許多用途之一是納米機器人——自我復制的微觀機器,能夠通過編程使之對細胞進行摧毀、藥物醫療或者重構的操作。當然,理論上講不僅僅隻是針對疾病細胞,也包括受損細胞——可能用於加速傷後恢復甚至重新煥發青春。按邏輯發展下去,最終效果是一個有著驚人耐久力且完全抗衰老的人體——就算這一點永遠無法實現,該技術也並不是人類用科學挑戰死亡的唯一嘗試……

3 大腦保存(Brain Preservation)

這裡我們要涉及到被認為是“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的領域——即人類某天將會超越物理的限制,甚至放棄我們的肉體或者超越肉體而活。這一觀點最先由羅伯特?艾丁格(Robert Ettinger)作為一種現實想法提出,1962年他發表瞭作品“永生的期望(The Prospect Of Immortality)”,被認為是“超人類主義”的先驅和人體冷凍法(Cryonics)之父。

從本質上講這是一項人體(或者器官,比如大腦)保存方面的研究,使用極低的溫度(低於150攝氏度),在艾丁格寫這本書的時候,這種方式是能夠實現的最好方式。今天,大腦保存研究更多專註在化學保存的手段上,已經用於大腦組織(但並不是整個大腦)的保存,這種方法不需要人體冷凍法所需要的特別誇張的溫度條件。

當然,這還是一項不那麼準確的科學技術——該領域的科研人員非常明白(目前)不可能分析出一個人的思維是否能夠和大腦一同保存、或者有多少意識能夠保存下來。無論在物理上保存得多麼完美,該領域仍舊依靠未來新興的發展學科和交叉學科,比如……

2 人造人(Synthetic Bodies)

隨著人類能夠替換越來越多經過工程處理或是在試驗室培養的身體器官,不難想象我們迎來這樣一天——所有的人體器官都可以復制,包括大腦在內。就在目前,有15傢科研機構在協作進行一項研究,試圖設計能夠模擬大腦不同部分活動的硬件設備——首個設備原型是一片8英寸的晶圓芯片,包含瞭5100萬個人工神經元突觸。

當然,“軟件部分”也被復制完成——瑞士的“藍色大腦計劃(Blue Brain Project)”目前就使用超級電腦對人腦信息處理活動進行反向工程研究,小白鼠腦部活動的許多元素已經成功被模擬出來。該項目的負責人亨利?馬克拉姆(Henry Markram)在接受BBC采訪時標識,他們將在十年內設計出人工大腦。

我們的肌肉、血液和器官——所有這些的人工版本都在不同程度的開發當中,可以預見,在未來某一時刻將有希望組合成為一個功能健全的人造人。但是就算我們開發出相應的軟件來運作這樣一臺華麗的機器——裝安卓就最酷瞭——配合相應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設計的應用程序才至關重要,有一種看上去並不是那麼遙遠的……

1 意識上傳(Mind Uploading)

之前我們曾經提到未來學傢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和他對新技術預測驚人般的準確。庫茲威爾的一個觀點是,到2040年至2045年時,我們將可以上傳自己的意識內容到電腦裡面——他甚至不是唯一一個這樣認為的。

當然,許多人辯稱腦部功能無法用簡單的計算表現——它們並不是“可計算的”,這是意識所固有的一個科學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無論是上傳的或其他“備份出來的”意識,實際是一個與復制源不同的實體,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意識。希望這些問題都是神經科學領域能夠很快給出答案的。

但如果我們終於能夠將自己的意識註入到數字空間會怎樣,顯然我們的意識永遠不會終結——我們永遠不會死亡,我們可以無限地在幻想的數碼空間裡遊蕩;將人類載入一搜機械生化的思維容器(Cyberdyne X-2000 Mind Vessel);在不同的空間裡傳送意識,或許還可以在不同的時間維度進行傳輸;在全人類的范圍內即時分享知識。

那些比我們聰明的科研人員預期在我們有生之年將會目睹這些科技進步。即便他們並不完全正確,我們還是可以放言,我們不會什麼都看不到。



Orignal From: 十大尖端技術將會把我們變成超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0z7blog01 的頭像
    x0z7blog01

    x0z7blog01的部落格

    x0z7blog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